市场动荡下,公募行业人才回流频发。 近日,此前“谋取私利”的基金经理孙建波加盟北方中小公募基金,从宝盈基金辞职的基金经理李建伟加盟华西基金,孙业伟、此前曾担任私募股权高管的他,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私募基金业绩整体下滑是优秀人才回流公募的直接原因。 与私募相比,公募基金精细化的分工运作让基金管理人可以专注于投资。
但从私募到公募,这些人才仍面临诸多挑战,能否重拾辉煌仍存在疑问。 有分析认为,资产管理行业近年来的生态变化是全面的。 重返公募的人才需要放弃个人英雄主义,真正融入团队比赛,才能重新站稳脚跟。
股票基金冠军重返公募
最近回归公募的各界人才此前都有过公募经验,甚至有过辉煌的历史投资业绩。
比如,担任华西基金研究部主任的李建伟,曾在宝盈基金担任研究员、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股权投资部基金经理。 公开数据显示,他于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左右在宝盈基金管理基金,期间管理的基金最高收益率接近145%。 2021年12月,李建伟从宝盈基金辞职,阔别两年重返公募行业。
与李建伟相比,孙建波已经远离公开发行10年,但其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投资业绩仍然受到市场好评。 公开资料显示,孙建波早在1998年就进入金融机构,职业生涯横跨信托、基金领域。 早期,孙建波曾在中信基金(现华夏基金)和华商基金担任投资研究职务。 Wind数据显示,孙建波旗下的华商盛世成长2009年年化回报率为106.80%,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六; 2010年年化回报率为37.77%,荣获2010年度股票基金冠军。 2013年,孙建波加入晶林资产,担任合伙人兼基金经理。 2017年3月,创立千禾投资。 记者从业内获悉,孙建波此次回归公开募资,将担任某基金公司高管,负责股权投资研究。
上述案例其实并不少见,即使在“活跃”的公募基金经理中也是如此。 例如,富国基金基金经理于洋于2015年11月加入富国基金,2020年6月离开富国基金后加入勤牧资产。但2021年10月,于洋退出勤牧资产控股,并于2021年10月退出勤牧资产控股。然后于当年年底返回富国银行基金。
此外,瑞源基金基金经理赵峰早年曾有鹏华基金、融通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公募基金的经历。 2014年,他参与设立私募基金星聚投资,但后来回归公募基金,并于2019年加入瑞源基金。 被誉为“基金诗人”的徐岩早在2007年就加入了大成基金,随后于2018年10月加入正心谷创新资本,但很快又在2019年8月回归公开募资,加盟了老东家大成基金。 。 此外,孙业伟近期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李道斌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都是人才回归公募基金的代表性案例。
私募股权平台面临多重压力
公募优秀人才的回归,是大资管行业变革下比较选择的结果。
“此前追求私募的基金管理人选择回归公募最直接的原因是私募基金近年来整体业绩下滑。” 某资管机构投资研究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场环境并不好。 很多私募产品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甚至风险清算的情况。 他们的规模也大幅萎缩,出现了顾客赎回的情况。 在私募行业低迷的背景下,出现了人才回流公募基金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募基金的工作在市场动荡下会更加稳健”。
对于人才回流,一位公募基金前高管向记者分析了三个原因:一是权益类产品连续两年亏损,这让很多策略单一的私募机构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新产品的发行和旧产品的保留。 与全产品公募体系相比,私募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 其次,很多“自私”的明星只是有光环的个人,没有平台支持和团队合作,想要获得超额收益越来越困难。 在投资研究、市场和IT系统的持续投入方面,公募将更具优势; 第三,大部分私募老板都有投研背景,投资能力较强。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营销和公司运营方面的短板就会消失。 暴露在外,容易撞到天花板。
此外,有市场人士表示,近年来私募监管成本不断增加,日常沟通、信息报送占用大量时间,让私募投资管理人无事可做。 随着公司经营管理向公开发行看齐的趋势,不少人选择回归公开发行。 于洋此前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提到,私募基金成立以来,运营事务占据了很大的精力,他无法专注于纯粹的投资工作。 此外,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一位知名公募基金经理正计划离开公司。 从公司内部了解来看,基金管理人的下一站依然倾向于留在公募基金行业。
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衰落
从私募到公募,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些变化正在迫使投资者做出调整。 除了转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公募行业外,他们很可能还需要对过去多年的长期投资思维做出改变。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放弃个人英雄主义,真正将其融入团队的游戏风格中。
一位公投研究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场见证了赛道投资和明星基金经理的兴衰,资管行业也一直在反思。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超越银行理财,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领头羊”,并持续吸引私募股权等其他领域的人才。 这些人回归公募后,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是个人和基金公司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上述资管机构投资研究员特别表示,随着资管行业进入数字化、团队运作发展阶段,依靠个人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已经逐渐式微。 同时,资管行业的变化下,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绝对收益,这对基金投资的回撤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利用团队智慧和技术赋能,进行真正的多元资产配置。
“即使他们回归公募基金行业,也未必能做得更好。” 资管机构投资研究员认为,一方面,这些人大多在私募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但他们仍然有个人英雄。 主义色彩就是押注单一资产,加杠杆以获得高回报。 如果回归公募后不改变管理思路,仍然坚持“个人伟大”的理念,未来的路很可能会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资产管理行业已进入数字化、团队化发展阶段。 整个资管投资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募基金的整体发展能否跟上还是一个问题。
“比如,近年来公募基金对美股、港股等市场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对海外产业和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 “注重真正的团队合作和技术援助。如果这些情况不改变,他们招收的优秀人才可能无法做好工作。” 上述资管机构投资研究员表示。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