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3岁的李楠(化名)第一次在江西一家福利院见到9个月大的潇潇(化名)。李楠把女婴抱在怀中,用手挠了挠她的脚底板,女婴敏捷地缩回腿,咯咯咯笑了起来。
这一招是朋友教她的,据说反应快速、性格开朗的孩子大都身体健康,好养。所以,李楠当下就决定收养潇潇,把她带回了杭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没想到,4年后女儿高烧不退,最后被诊断为 急性淋巴白血病 。当时李楠年近60岁,独自一人抚养孩子,根本拿不出医药费,却从未动过一丝放弃的念头,“我已经失去了亲生儿子,不能再失去一个女儿。” 丈夫、儿子先后离世 又遭遇养女患上重病
最近,浙大儿院血液肿瘤内科副主任徐卫群的办公室里挂上了一副书法,上面写着:感谢您亲人般的用心呵护,让我拥有了健康和快乐,我将永生难忘。
挂在徐医生办公室的书法
不久前,学了3年多书法的潇潇通过了7级考试,今年距离她生病又正好10年,所以主动给徐卫群医生写了这副字。10年来,她在浙大儿院化疗、复查、随访,早就和血液科的医护人员亲如家人。
她说,化疗时年纪太小,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打化疗针的时候挺疼的。” 但对李楠来说,10年前的那种疼痛彻心扉,永远无法忘记。
领养潇潇前,李楠的丈夫和儿子先后意外离世,她缓了好几年才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潇潇的到来,意味着她准备好迎接全新的生活。 但母女俩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潇潇4岁时高烧不退,最后转诊到浙大儿院。头一晚,李楠陪发烧的女儿在急诊室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她从医生口中听到一个可怕的疾病: 急性淋巴白血病
李楠文化程度不高,说一口杭州话,普通话都不太会讲。一听到“白血病”,她以为女儿没救了,崩溃地在医院嚎啕大哭。
徐卫群医生告诉她,白血病并不是绝症,现在小儿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很好,而且潇潇属于低危组,只要规范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治疗起码要20万的费用,她要准备好这笔钱。
失去了亲生儿子
不能再失去女儿
李楠是这个小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本来母女俩的日子就过得紧紧巴巴,上哪里去筹20万?但从始至终,她都没有想过放弃,“我自己的亲生儿子没了,这个女儿一定要治的,我讨饭都要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楠拿出所有的积蓄,四处借钱,医院的爱心基金也资助了一些,但还是不够。最后是民政局出面募捐,设立了专项基金才解决了医疗费。潇潇4岁到6岁半时,每隔一段时间就到浙大儿院化疗。
徐卫群医生介绍说,小儿白血病目前发病率为4~6/10万,浙江省每天都有患儿被确诊。从1972年以来,浙大儿院没有停止过对小儿白血病诊治技术的研究,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接近90%,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上升到60%,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而像潇潇这样的低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无事件生存率更是达到91.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浙大儿院血液肿瘤团队
浙大儿院血液中心率先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精准跟踪患者的治疗效果。这些年,潇潇测出来的结果都是十万分之零, 这意味着她已经完全治愈了。
两年半的化疗结束后,潇潇就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幼儿园、小学,现在是一名初中生。小学一年级时,刚学会认字的她无意间翻到抽屉里的一张证明,“我那时候还认不全上面的字,但认出了‘福利院’三个字。”
小姑娘憋在心里好几天才跑去问妈妈,李楠只好把领养的事情和盘托出,“我反复告诉她,不管你是我亲生的还是领养的,你都是我的宝贝。”
现在,李楠给老人做家政来赚点家用,勉强负担得起日常开销和学费。潇潇2岁时曾被开水烫伤,身上留下了一块疤。她准备等攒够了钱,就带女儿去做疤痕修复手术,“现在身体好了,那样子也要漂漂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