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包括标题在内一共33处提及“流动”。
1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外发布。
《意见》提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这次发布的《意见》,最大的关键词不是户籍,而是流动,流动这个词在《意见》中出现了30多次,这个才是《意见》最大的关键词,哪怕是户籍松动,都是为了以户籍制度来牵引区域流动,是实现城市流动的一个工具,一个政策抓手。”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为了实现“流动”,《意见》提出,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33次提及“流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标题在内,《意见》全文一共33处提及“流动”。
而为了实现流动,《意见》提出多项措施。比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流动机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激发流动动力等等。
《意见》明确指出,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为此,要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什么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
孙不熟指出,城区人口是一个相对窄的概念,比如它需要排除城市代管的县的人口,这些人口肯定不属于城区人口。
《意见》同时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
此外,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
“让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更好的打通,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比如说社保的异地互认,能做到省级统筹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最好是先实现区域一体化,比如大湾区内实现养老金的异地互认,公积金的异地存取等等。未来能不能实现全国统筹,时机成熟了可以做,时机不成熟也就不急。”孙不熟说。
城市“赢家通吃”?
为何《意见》频频提及流动?
“什么是流动?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讲,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加快。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现在,打破户籍制度就要进一步实现劳动力高速流动,使经济增长更快。”孙不熟指出。
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一共有661个城市,其中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9个地级市,363个县级市。
针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区域间流动机会均衡。
“未来的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未来,是一个所有城市互相竞争的时代,这是过去没有的。比如说,之前广东省河源市只需要跟梅州、惠州竞争就行了。未来,河源可能要和武汉竞争,和上海竞争。”孙不熟说。
他认为,随着影响要素流动的障碍进一步拆除,未来的城市竞争会更激烈,将进入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比如国外的发达国家,一城独大才是常态,多中心格局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未来至少一个省应该只有一个中心,比如广东可能是以大湾区为中心,因为整个大湾区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了。”
《意见》也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拓宽城市间流动空间。
633个中国城市,四成在流失人口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规模,流动人口的规模自然也不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2.4亿,从增长期转入了调整期。
以“五普”和“六普”公布的人口数据来计算,1990至2000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跨省区迁移的人口数为4713万人,到了2000至2010年,跨省迁移的人数已达7929万人,跨省迁移的人数为所有迁移人口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