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现居罗马尼亚
故事要从我填写2020年暑期高考申请时说起。过程并不复杂,最终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罗马尼亚语专业。 很多人都小心翼翼地问过我,也许直到今天还有人想问我“学这么小的语言有什么用?” 说实话,我当时也心存疑虑,直到我无意间看到了招生公告上的一句话。 ,是这样的:“‘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但这种通用语言只能表达思想,但难以表达;只能沟通事物,但难以理解表达情感、了解民心,需要使用本地区各族、各国家人民最喜爱使用的语言。
学了这门语言,我真的能建设“一带一路”吗? 对于一个刚刚结束高考的学子来说,“一带一路”这个高频词并不陌生。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骆驼鸣响,舟船相望。 各国打破壁垒、互通有无、友好交往,谱写了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 如今丝绸之路重启,人员、物资、信息、资金在东西方之间穿梭。 同时,我们继续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丝路故事。 这是我的信念,一直到两年后我亲自踏上“丝绸之路”。
我有信仰,但毕竟身在异国他乡,总有一种“在别人屋檐下”的不适感。 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无论如何都感觉不舒服。 尤其是走在街上,都要被人多看两眼,这让我有一种“外国人”的感觉。 直到陌生人知道我来自中国,都对我竖起大拇指说“我爱中国”; 在地铁站,一位女士走到我们面前,兴奋地用她刚学的中文跟我们说话,向我们表明她很认真地记笔记,并说我会努力学习中文; 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布加勒斯特最好的市场是红龙市场(当地一个很大的华人市场); 参加聚会时,一位罗马尼亚朋友大声对大家说:“欢迎来自中国的我们。” “好朋友”; 当我和罗马尼亚朋友吃饭时,我发现每个人都会用筷子……看到罗马尼亚对中国如此包容,我所有的不安瞬间消失了。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罗马尼亚朋友时,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对我来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我不明白,总觉得它离我很远。”好像最近我从小就经常带我去吃中国菜,家里的电器很多也是中国品牌。但其实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罗马尼亚家庭。我的家人没有“在中国公司工作,中国朋友也没有。现在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罗马尼亚家庭……”认识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兴奋地拿着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书来找我,给我看了密密麻麻的书。他在其中所做的注释和注释。 。 “你知道吗?你是我的第一个中国朋友。认识你之后,我开始了解中国,开始学习汉语。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访问中国!”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是他们的第一个中国朋友。 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向他们讲述中国故事的第一章(或序言)。 但在我认识的人中,也有“中国通”。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能用流利的中文交流,还能谈论中国的历史、建筑、艺术、美食、华文教育等。 可以讨论技术、基础设施和商业。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与中国话题无关的聚会。 最终,聚会变成了一场关于中国的研讨会。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学过的一些不完整的中文单词说话。 当时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捧腹大笑。 移动。 后来,一位罗马尼亚朋友来找我,认真地对我说:“你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发展得很快,你有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好的环境。欧洲离不开中国,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没有中国就活不下去。” 没有中国我们就活不下去。” 还有一次下课后,老师紧紧地抱住我说:“我从小就告诉自己,长大后第一个想去的国家就是中国。 虽然现在我还没去过,但你却来了。 你们是中华文明的子孙。 你们勤劳、认真、善良,继承了民族的优良传统。 非常感谢您的光临!”
如果说每个国家都曾经是一座孤城,那么“一带一路”无疑让我们成为了万里邻居,将我们彼此相连。 “从此,孤城不再封闭,胡家声里,多了葡萄美酒,多了翩翩兰花,多了绿洲,多了繁荣,多了文明。” 这条路的可贵在于开放、包容、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在于合作共赢。 它使我们变得像邻居一样。 没有人会假装“这座山是我造的,这棵树是我种的,我要路过这里,留下购物的钱”,而是热情地邀请对方从家里来参观; 没有人会强行干涉别人的家庭事务,只是热情地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扫“家门口的雪”; 这条道路从来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倡议,但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这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路的真诚在于,人们不需要知道路名,却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 “一带一路”的诚意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都被它带动着。 很好的改变。 这条路上,从物到精神到人,我们走过了商品、技术、文化、人心。
今天,我们走在这条路上,不敢说我们代表了中国的面貌,而更像是中国的剪影。 这似乎也是我作为一个“小语种”的初衷、责任和使命。 尤其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与我们的接触和交流可能是第一次或最近一次与我们国家的接触。 如果商品流通依然冷淡,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直达人心。 因此,无论我们是商人、学者还是普通游客,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包容、开放、真诚的态度,客观地与当地人交朋友。自豪地讲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故事”。 如果今天,你再问我学这么小的语言有什么用,那么上面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我的感悟就是我的答案。 (作者王若彤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公派留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的留学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