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一篇AI小说,竟然获得了科幻奖?|字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文学   创作   科幻   小说   归纳

2023-10-27 04:01:52 

全文1718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撰文:王廷苏(北京大学学生) 编辑:何锐 校对:李立军

▲人工智能与科幻似乎有某种天然的联系,但文学的关键在于“人”。图/搜狐网

科幻人工智能_人工智能科幻微小说_

一部AI小说居然拿了科幻奖!

据报道,近日,一部名为《机器记忆之地》的小说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普科幻小说大赛二等奖。 随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沉阳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称,这本小说从笔名、标题、文字到插图,“100%是AI写的内容”。

有趣的是,在没有提前通知评委的情况下,六位评审专家中只有一位看到了这篇参赛作品的“AI味道”,而另外三位专家则赞赏它并投票推荐。

科幻人工智能__人工智能科幻微小说

虽然作者表示此举完全是出于对AI应用研究的兴趣,但《机器记忆之地》以高票获奖,仍然在文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让人暗暗思考:当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高地时,当所有领域都被人工智能“入侵”时,作家存在的意义何在?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这部获奖小说虽然带有“AI”标签,但从其酝酿、写作、诞生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看出,“人类的选择”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并直接决定小说的成功。 最终出场。

比如,当操作员要求AI“用卡夫卡的文学风格重写这段内容”时,AI交出的答卷直白到“她站在那里,就像卡夫卡笔下的人物……” “ 内容。 这种低级嵌套只能通过调整指令来避免,比如增加“不要有Kafka这个词”等,并不断地引导和约束。

换句话说,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学习过去的作品和创意并生成新的文本,但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只是根据人类的需求来完成任务,并接受人类对内容完成情况的判断。 它本身并不具备“自主权”。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用AI写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好的AI作品”。 所谓“人工智能写作”,仍然是人类创造力的“延伸”。

而且,如果仔细阅读这部AI小说,不难发现,作品虽然充斥着科技相关词汇,而且情节完整、逻辑自洽,但却给人一种非常明显的“拼贴感”。 新颖的概念和设定背后,不仅缺乏对过去现实的生动再现,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深入思考。 就连主人公的情感经历的描述也是生硬的。 借用文学评论家陶东风的一句话:“这种想象就像电脑游戏机的想象一样,是饥饿的、苍白的,从技术意义上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作家余华也尝试了AI写作,并在ChatGPT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文学?” 以及“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ChatGPT加载了很长时间,无法给出答案。 郁华说,也许错误本身就是它的答案。 因为真正伟大的“文学”从来没有标准的模板。 人们只有带着灵魂的颤抖和共鸣才能接近它。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想象的翅膀的翱翔和思维的自由驰骋,那么人工智能小说虽然也披着文学的外衣,但本质却恰恰相反。 是一步一步的模仿,是逻辑推理和计算。 人工智能创作的本质是归纳和总结,文学创作的本质是想象和演绎。

尤其是文学创作本身是无限的、不合逻辑的,人的情感和思想不能简单地通过模型或算法来分解。 而这些恰恰是从古至今人类文学创作的源泉。

当然,科技仍在快速发展,科技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也许未来,人工智能真的可以通过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加深对人类心理、情感、社会、文化的理解,最终写出更多沉浸式文学。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必被“AI文学”吓倒。

科幻人工智能__人工智能科幻微小说

一方面,人工智能思维模型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淘汰机制。 被挤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快餐文学”。 同时,也让那些真正被快餐市场吞噬的“快餐文学”。 “人类文学”出现了。

这无疑将倒逼作家们更加深入地触摸社会脉搏,探索人类微妙的情感,创造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毕竟,文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读者思考。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也可以帮助作家实现“更丰富的想象力、更精准的表达、更高效的修改”,与我们并肩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为“人类文学”,不会消亡,只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_科幻人工智能_人工智能科幻微小说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