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厚植民族团结融合扎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民族团结   广西民族   时政

2023-09-02 09:07:48 

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各族人民必须手拉手、团结奋进。 ,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

“西山夕阳,哩,让集会远去;欢欣鼓舞,我们回家吧……”近日,广西百色市隆林自治县,各族孩子载歌载舞,欢度彝族火把节。 这个刚刚度过70华诞的自治县,过着汉族的丰收节、壮族的敬土节、苗族的跳坡节、仡佬族的新食节、彝族火把节。 微型。

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各族人民必须携起手来,团结奋进。 ,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率先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指导意见。促进新时代民族关系。 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旨在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繁荣幸福的家园、互助的和谐家园、边疆安定平安的家园,为奋力书写美好家园提供坚强保障。谱写了广西中国式现代化的篇章。

近日,光明日报社、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政府机关、学校,了解广西各族儿童的情况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扎实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一、尊重包容:各族儿女亲如一家

“我们家有壮、汉、彝、苗、仡佬5个民族,一家四代共32口人。” 隆林自治县德阿镇包上村阿高屯村民杨玉清讲述了他的大家庭。 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如果赶上各民族的节日,一家人穿着各自民族的服装,一起过节,那可热闹了。

无独有偶,在龙胜自治县泗水乡龙店村,“全国五个最佳文明家庭”之一的侯光祖家族也聚集了五个民族。 “我们家里各族人民都相亲相爱,过得很幸福。” 侯光祖笑着说:“我们时常有家庭聚会,餐桌上可谓是‘菜团’:汉族荔浦扣、壮族黑粽子、瑶族酿豆腐、侗族腌酸菜。”肉、酸汤苗鱼……大家竞相展示厨艺,一起享受美味佳肴。”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壮丽美丽广西的生命线和幸福线。” 广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广西有壮、汉、瑶、苗等12个传统民族。 有4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92%。 有超过130万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尊重、包容、真诚,是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共同秘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体现。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原是壮族同胞的聚居地。 后来,大石山地区和库区的19名村民陆续搬入,成为11个民族杂居的大村。 “很多年前,我们从大石山区搬来的时候,连怎么种地都不会,多亏壮族大哥教我们,我们才学会了犁地、挖坑、种甘蔗。”而且近年来,我们还学会了科学种植水果。” 苗族韦玉蓉回忆起过去,“现在我家种的是糖橙,每年卖水果的收入有20万元以上,生活真好!”

在陈双村龙江村,毛南族青年谭孟超与苗族青年女子魏梅英自由恋爱、通婚,成为一段佳话。 “我们互相尊重、包容,有一儿一女,家庭年收入十万多元,我们很幸福。” 魏美英高兴的说道。

广西各地纷纷效仿陈双村,以“六协六促”模式推进民族工作:共同管理村务,推动新文明风建设; 联合生产,促进群众脱贫奔小康; ,促进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 联合公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联合打造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2、全面小康:任何民族都不能幸免

多奴社区是河池市南丹县“万户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最大的安置点。 有1000多户、近6000名白裤瑶同胞。 他们过去分散居住在缺水的土地上。 山区收入微薄,世代贫困。 现在他们家门口就有了“旅游美食”。

“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民族。” 南丹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白裤瑶建档立案贫困人口达2.3万余人,占全县贫困人口近一半。人口。 2017年6月,南丹县启动“千瑶村万瑶乡”项目,总投资13.7亿元,规划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白裤瑶族人2471户、约1.35万人。 白裤瑶人告别了山里的茅草屋,搬进了县城附近的“小别墅”。

“如果岩石缝里没有长出幼苗,流了那么多汗,就没有食物可吃。” 这是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大石山区的真实写照。 为解决“一地一水养不起一人”的困境,“十三五”期间,广西启动了大规模搬迁扶贫工程。 71万人得以搬出“贫困家园”,少数民族同胞、汉族同胞得以搬出“贫困家园”。 让我们共同努力,奔向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少。” 近年来,广西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已基本实现“城城高铁连通”,64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区)100%通高速公路,100%行政村通高速公路广播电视光纤; 民族地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0年至2022年,自治区财政累计向少数民族地区发放一般性转移支付4475亿元,占全区的61.08%,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广西深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地制宜设立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县和59个民族乡,保障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法律。 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各地建立了3000多个“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南宁市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位于火车站繁华地段。 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 壮、汉、维吾尔、回、朝鲜、满、水等10多个民族同胞在该地区和睦相处,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模范社区。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单位。进步。” 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表示,社区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依托“民族之家图书馆”、“社会学校社会企业联盟点”、“大学生汉语双语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以及“党建港”、“勤政港”、“生活港”、“关爱港”、“关心救助港”、“和谐港”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创新服务载体,让各族群众住得进来、住得好、住得好、发展得好。

三、教育惠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人心

暑假期间,南宁滨湖路小学的孩子们相约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他们走进博物馆,探寻乡村文化根源,了解民族传统美食、服饰、民歌、节日、姓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暑期文化生活,开阔了民族文化视野,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在地处边境的防城港市东兴京族学校,学生们利用暑假学习弹奏独弦琴,了解京族文化。 “我们学校约有1000名学生,京族学生占近70%。京族学生与其他族裔学生一起学习。” 该校北京语言班教师史伟明表示,学校将为中华民族打造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融合各学科,开设京语教学、独弦琴、京族歌舞等兴趣班。“在课上,我会引导学生学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同时融入优秀的传统将各民族文化纳入教学内容。”

广西充分发挥学校基础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语言文字的法律要求,纳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规范要求。将书面语言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所有中小学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开展教学工作,实现100%全覆盖。 2020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为85.68%,比全国普通话普及率高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我们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 广西教育厅负责人介绍,全区各级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将凝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嵌入到体育、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中。 、中文、历史、地理等

广西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动道德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使用统一教材。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与全国同步使用。 2019年秋季学期全面用于义务教育阶段。 2021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采用三科统一教材。 到2023年秋季学期,全区中小学全面覆盖三科统一教材。

同时,广西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 每年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还开发地方教材《锦绣广西》、《红色广西》、《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锦绣广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等。

广西中小学用地方文化资源感染学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营造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自信心。

南宁民主路小学在各校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领巾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以少先队活动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班、各类学科融合班等形式开展学习。 同时,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结合学校特色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实地体验和学习非遗文化,让学生得到艺术和文化的熏陶。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与交流中享受美的享受。 在体验中了解广西当地的历史文化。

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广西民族大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团结带领各族师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广泛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生活管理等有机结合,营造人们共生共学、共建共享的教育环境、同心协力、同乐同乐,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交流融合。

4、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繁盛

铜鼓、瑶族服饰展示、弓弩展示、陀螺、歌舞……7月15日,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瑶族同胞最隆重的“珠珠节”,壮族、汉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也踊跃参与。 通过民族文化纽带,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八桂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文化。 广西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引领,多措并举,确保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赢”,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铸牢公司的根和魂__铸牢强军之魂心得体会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告诉记者,广西注重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边疆文化等融合发展,传承和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旱栅楼、兴安灵曲、华山岩画等瑰宝,创新开发一系列文旅产品,持续打造“三月三日”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壮族”、“刘三姐”,多元化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软实力。

2014年,广西将“壮族三月三日”定为当地法定节日,每年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三月三日壮族八桂狂欢节”。 发掘、抢救、弘扬、传承。 如今,这个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享受的节日盛会和知名文化旅游消费品牌。

“‘壮族三月三’是汉族、壮族的共同文化传统,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生动体现,是一种文化受到壮族等中国少数民族的认可,因此也是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富强说。

在广西各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各民族共同庆祝的日子。 唱山歌、抛绣球、跳竹竿等传统习俗已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娱乐项目。 抱在一起,各有各的美,共同分享美,让民族团结幸福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目前,自治区党委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新时代建设宏伟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西的“三个共同愿景”之一,包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纳入中国特色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 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广西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努力开创建设宏伟祖国的新局面。新时代的美丽广西。 为广西振兴作出贡献。

五、经验与启示

广西从实际出发,坚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提出了共居、共享财富、共享学习、共建、共享、共同劳动、共享的“八个共产主义”目标要求。共同维护、共同维护,种下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思想。 沃土,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繁荣幸福的家园、相互扶持的和谐家园,为边境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园。

广西加快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实现各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共处融合。 各民族交往广泛、交流全面、深度融合。 联系更加紧密。 主要表现在:

铸牢强军之魂心得体会__铸牢公司的根和魂

全面深化“共居”环境。 广西有12个土著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92%。 广西着力解决各族易地搬迁群体和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问题。 各民族“同居”、“共融”不存在任何障碍。 彼此离不开的“最美的和谐”。 “十三五”期间,广西易地扶贫搬迁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51.43万人,占72.42%。

扎实推进各族同胞“共同富裕”。 着力解决边境地区、自治县、人口少民族、民族乡“一个不能少”问题,各民族齐心协力,实现共同富裕。 目前,15个自治县(含3个自治县)14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21个贫困村全部挂牌,1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民族不能低于社会的庄严承诺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营造全方位“共同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着力解决各族学生中考、高考政策差异问题。 各族学子无障碍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族子女,不分学校、班级、食宿,共同学习科学理论、生产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 各民族、各地区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搭建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平台。 各民族、各地区、各单位共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各族同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潜力,形成新的合作优势,力争在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

全力推动民生和社会发展成果“共享”。 推动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创造工作条件。 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困难,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机制。 影响团结的矛盾和隐患,可以有效增进交流、交流、融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联欢”活动。 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特色群众活动,继承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和完善“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建共治,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要积极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安全家园。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周时兴、王进文,广西民族宗教委员会二级巡视员于飞,广西社科联一级研究员杨辉,广西日报通讯员李佳、苏海帆、严冰)

《光明日报》(2023年9月1日05版)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