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7-11 07:58:17
来源:中国军号
航天员李广苏:“为祖国出征太空是我莫大的幸福”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特约记者 占 康
“对即将开启的半年太空生活,我布满期待。为祖国出征太空是我莫大的幸福。”
2024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36岁的航天员李广苏谈及自己即将开始的首次飞天之路时这样说。
李广苏性格内敛细致,说话不徐不疾。他的微信名叫“狂奔的蜗牛”。他说,自己天资平凡,就像蜗牛一样,在奔向星辰大海的路上必须拼尽全力。
(一)
江苏沛县,是航天员朱杨柱的故乡。1987年,李广苏也生于此地。
在邻居们的眼里,李广苏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独自在家种地,还要照顾他们姐弟三人。学习之余,李广苏经常力所能及地帮母亲干农活。
有一次,母亲在给水稻喷洒农药后,突然倒在稻田里,神志不清。他们姐弟赶忙叫来邻居,帮助送到医院,母亲才捡回一条命。
医生告诉李广苏,母亲是对农药过敏导致中毒。后来,乡亲们经常能看见一个还没水稻高的小小身影吃力地背着农药桶出现在稻田里,学着大人的模样喷洒农药。那个单薄的身影就是李广苏。
李广苏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小学生时,一次课堂上老师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他回答道:“我想当一个科学家。”那时,李广苏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飞行员甚至航天员这份职业。他只知道,科学家能够为祖国做贡献,既高贵又令人敬仰。
李广苏上高三时,空军招收飞行员的消息传遍学校,给向着象牙塔冲刺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新机会。同学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李广苏也想试一试。经过几轮选拔后,他最终被空军航空大学正式录取。
2006年8月2日,这一天深深烙在李广苏的记忆中。19岁的李广苏背上行囊,告别家乡,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山高路远,道阻且长,挑战迎面而来。刚入学时,他的体能结果差距很大。作为飞行学员而言,任何一项考核科目不外关就有可能被淘汰。
缺啥补啥,李广苏毫不气馁。他每天练俯卧撑、引体向上,加强臂力练习。为了提高短跑结果,他每天早起半小时,在北方滴水成冰的清晨,顶着砭骨的寒风,腿上绑着沙袋跑三公里。
渐渐地,李广苏的体能结果显著提升,大部门项目均到达优秀,但短跑结果始终不理想。
李广苏决定一定要解决这个“老浩劫”问题。他向教员请教经验,加强针对性训练,蹲杠铃,爬楼梯,快速台阶跑……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从不间断。有一次,他甚至跑得中了暑,晕倒在运动场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广苏最终突破了瓶颈,短跑结果获得优秀,在全校表扬大会上被表彰。
2023年6月28日 李广苏到场海上救生与生存训练单项训练 孔方舟 摄
(二)
李广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体验飞行时的场景——
看着一架架载着新学员的飞机从跑道上滑行起飞,飞翔天际,在塔台外期待的李广苏既紧张又布满期待。当一位战友从飞机上下来,所有学员都围过去问:“飞行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位战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兴奋和骄傲:“太刺激了,特别棒的感觉!”李广苏深受感染,迫不及待地想开着飞机到天上转一圈。
可当李广苏满怀期待地坐上飞机后,飞机在气流中的颠簸以及机舱里泛起强烈的汽油味,让他忍不住涌起一股恶心的感觉。他想:“这下完了,如果这时吐了,可能会面临停飞。”
李广苏一直强忍着眩晕感,努力让自己转移注意力,浑身憋得直冒冷汗。一下飞机,他直奔卫生间狂吐起来。
之后的那段日子,更是令李广苏不堪回首的煎熬时光——只要飞行训练时教员做横滚动作,他的胃里就一阵翻江倒海。这个横滚动作教员偶尔会反复做上十来次,他的胃也随着飞机一阵阵翻滚。
尽管如此,李广苏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坚持飞下去,并凭着强大的毅力,终于慢慢战胜了晕机反应。
后来,李广苏分配到空军某基地飞行,正式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李广苏享受飞行的感觉,更为自己有能力报效祖国而自豪。每当驾驶战机飞翔在空中,不管是当长机,还是僚机,他心里总是布满着幸福感和使命感。
一次,夜间飞行时,李广苏看到了壮丽的银河。今后,他对广袤神秘的太空布满了向往。
2024年03月15日 李广苏在水下训练 徐部 摄
(三)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蓬勃发展,国家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李广苏认为,成为一名航天员,为祖国出征太空,那是了不起的英雄,值得去拼一把。他积极报了名,通过了一关又一关近乎严苛的选拔。现在想起来,他还觉得跟做梦一样。
2020年9月,李广苏成为我国第三批18名航天员中的一员。后来,李广苏看到以前只在电视镜头里出现的英雄,想到今后能与他们并肩战斗,他心里顿时升腾起一种自豪感。
比起第一二批航天员,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高频次的空间站任务。但同时他们的压力也不小。从入队到完成考核,总共两年三个月的时间,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
理论学习时间紧,节奏快。他们一边要学新课程,一边要准备已学完课程的考试。李广苏上高中时是文科生,理工类课程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符号,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他感到苦恼、焦虑,急得晚上睡不着觉。
怎么办?李广苏决定沉下心来,攻克理论学习这道难关。他利用课后时间,从一个个小知识点逐个进行攻破,一点点地“啃”。他见缝插针跟战友们请教,并反复刷题加以巩固。熬过了很多个不眠的夜晚后,他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深奥难懂的知识点。
在理论学习期间,每名航天员都拼尽全力。每个深夜,航天员大队公寓里都是灯火通明,12点前基本没熄过灯。
李广苏固然也不甘落后。他认为,自从迈入航天员大队的第一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向优秀航天员的尺度去看齐,每一项学习训练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结果离满分还有点差距,李广苏就一边请教员给他加练,一边在公寓里桌面式模拟训练器上反复练习,详细记录结果并分析每次训练结果,最终取得满分结果。
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在一个密闭房间里三天三夜不睡觉,还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项测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航天员一般会越发疲惫,测评绩效水平也会降低。李广苏暗自提醒自己,每次做测评都要比上一次更加努力,更加全神贯注。如此一来,他的测评结果反而越来越好。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实验,他悟出了这样一个原理。
到场48小时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时,昼间帐篷内最高气温到达45℃,地表气温高达75℃,光着脚踩在沙地上,用不了3秒就会被烫得缩回脚来。夜间,最低气温骤然,大风像猛兽一样卷席着沙砾发出阵阵咆哮,人冻得蜷缩起来。李广苏和战友战胜了恶劣环境,靠着有限的干粮和水熬了过来。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当李广苏得知自己入选神舟十八号乘组时,内心十分平静。回顾走过的路,他有过刚入队时对未来一无所知的迷惘,有过像备战高考一样的紧张状态,有过狭小环境里72小时不眠不休的极限挑战,有过荒漠野外环境下忍饥耐渴的煎熬,有过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坚忍不拔……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李广苏不停挑战自我,逾越极限,最终叩开了梦想的大门。
对即将到来的太空之旅,李广苏布满了期待——他期待7.9公里/秒的速度与激情,期待体验没有翅膀却依然可以飞翔的美妙感觉。
“工作之余,我想好好看一看美丽的蓝色星球,看一看祖国的锦绣山河,找一找一路走来养育培养过我的地方,也想替我可爱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会不会眨眼。”李广苏说。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