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9-06 06:28:58
题图:三一重工董事长 梁稳根
梁稳根一直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传奇,然而自2012年 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市场调整,让曾经的中国首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梁稳根并未真的离开,不管是迁址北京,还是对于产能、产物的优化,实业兴邦的概念一直在他心中。
本期分享的传奇人物梁稳根,是一位出生在湖南的80年代连续创业者,三次创业失败,可他却始终如一。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敢为人先、遇到苦难也「打不死」的独特性格。作为三一重工的掌门人,如今他身价过700亿,是现代最后一位制造业身世的「中国首富」,传奇故事的背后有失望和惊喜、有执着和坚守、有创新和突破。
素材来源:梁稳根微语录、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
1
我们的第一桶金源于创新
1986年,30岁的我下海创业,在此之前我是国有企业的体改办主任,其时这个岗位是很光荣的,一把手当这个主任,我在那里做副主任主持工作,是副处级。怀揣着创业梦想,我和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丢掉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决意辞职创业。创业要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计划,一个好的产物,实际上其时并不是那么回事。
听说卖一只羊就能赚到20多元钱,于是,我们直奔湘西、常德,甚至贵州这些产养较多的地方,做起了贩羊的生意。但当我们买进大批羊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分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跌。于是,赶紧收兵,初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后来,我和朋友们还做过白酒、玻璃纤维等产物的买卖,但最终也都只赔不赚。最后我们回到一起反复讨论为什么失败,后来觉得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的擅长,我们四个人里面有三个是质料专业的,这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找到路子就去调查,发现其时的焊接质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1989年,我们以借来的6万元作资本,建立了涟源茅塘焊接质料厂。没有厂房,我们就将地下室作为厂子,条件非常简陋。就是在这座简陋的「厂房」里,四个人每天辛苦钻研,生产出了第一种产物。我把它寄给了辽宁一个工厂,然而,却因质量不合格,产物被全部退回。我意识到,在焊接质料方面我们还是个外行。于是我又回到母校中南工大,和我的老师一起反复讨论,然后在学校借了一个实验室,100多次的调整我们的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才使这个产物过关,我们才拿到8000元的第一桶金。
就这样,第一年,我们的工厂获得了16万的销售收入,盈利了3.6万元;第二年我们盈利了13万;到6年以后的1992年,我们的销售额做到了1亿多一点,年利润做到了3000万。我想,这离我们的目标和梦想还是相距甚远。
人最重要的是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我经常思索,为什么同样在湖南,比我起步晚的张跃能够把远大空调做到20亿。最后,我得出结论:我们所在焊接质料这个行业太小,存在天花板。另外,起初创业是在我的老家,那个地方地域太偏,就这个行业和地域都无法孕育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也无法实现我们的商业目标。这时候我们又想到了创新,创新最关键的是我们发展战略要创新,发展思维要创新,我们就制定了一个双进的战略——进入大财产、大城市。
2
瞄准之后再开枪,乐成的掌握更大
我们放下这1亿销售额、3000多万利润的摊子,我和几个高管又去调研市场。1年时间我们走访了几十个专家,开了5次专家论证会,还开了10多次董事会。其时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下,中国四处都在鼎力大举建设,我知道,建筑领域必将蓬勃发展。而且,其时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人觉得只有财大气粗的国企才敢涉足,而我始终认为,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必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993年,我们将总部迁移至湖南省会——长沙,并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重工」。
三一从起步式的缓慢发展到如今的大步流星,技术研发毋庸置疑是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初探工程机械领域时,我们在资源、技术、渠道上没有任何优势,更是一家没有任何国资和外资配景的民营企业。市场上95%以上的产物都是国外品牌,一切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德、美、日等外企的手中。我意识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三一面对的最大对手都是海外企业,而其时三一的发展路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赤巨资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走引进、消化、吸收的「拿来主义」路子;二是与国外企业合资合营,用市场换技术。
但对于三一重工而言,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一是缺乏资金,无力购买;二是欧美的该领域巨头都对输出技术设置了层层壁垒。因此,可以说,三一重工其时走自主创新这条路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这是唯一可以走的路。只有走过了被欺压和无奈的情况,我们才气最终掌握住主动权,挣脱压制。
随后,我们便紧锣密鼓地组织起相关专家,叩开了技术研发这扇大门。其时,我们引入的首席技术师易小刚正式接起技术研发这个「接力棒」。在研发中,他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必须要接上差别的管子。为此,他设计出可以进行90度旋转的气压阀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人差别意更改设计,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国外都在用这样的管子,只要模仿就行了,没有须要进行更改。
但易小刚却认为,如果一味地模仿国外的产物,三一不但没有技术上的突破,更谈不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我认真听取了易小刚的意见,最终选择了支持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这个专利就是今后被广泛应用的集流阀。集流阀组的乐成研制,不但让三一实现了批量生产,还给三一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我们通过创新获得了生存的权利。用易小刚的话来说,其实我们国内的研发人员个个都很智慧,但是我们恒久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总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其实,搞技术研发的人员首先要冲破恐惧,冲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气够研制出极具创新的产物。
如果我们认定了一条门路,那么就应该不畏险阻、奋勇前进。即使什么都没有,我们也要竭尽所能创造出前进的条件。如果我其时跟随了大众潮水,认为这是一个高风险、不宜民营企业涉足的领域,今天三一集团的乐成也就不知道会花落谁家了。
溺水沉舟,不进则退,技术研发也是一样。通过多年苦心钻研,我们陆续在液压、电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不断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产物,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一系列举动,让我们拥有了国际上只有发达国家才掌握的核心技术,为成为行业领军者奠定了基础。
3
舍不得股权,留不住人才
易小刚曾经为了生产出一种其时纯靠欧洲进口的钢板质料,在炎热的夏季,是室外温度都到达40度的时候,仍坚持不懈地守在火炉旁,不分昼夜地实验。他为三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永远不会忘记。1999年,为了奖励易小刚的重大贡献,我召集股东作出了决议,将当初公司预留的5%股权中的2%赠与易小刚。于是,易小刚成为三一集团第九位董事。股权多少代表一个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巨细,多一个股东,就表明自己在企业里说话的分量降了一份,几乎没有人愿意将权力分给别人。但是,若他们自己当家做主,才会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每次在作决策时,我也会征求各位主事人的建议,这对于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有很大作用。
明确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后,我们以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及人才聚集培养、知识产权、尺度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研发观念更新和创新的系统建设。
4
规则可以改变,原则必须坚守
如果没有国际化,三一顶多就是一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在三一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后,我们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在海外投资办厂。其时,三一重工以印度工厂为正式投产目标,先后在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建立起研发和生产基地,开始了投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一条龙式的本土化生存发展之路。紧接着,我们通过国际化的资本运作,去整合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信息,使我们的资本走出去。
价格战在三一是被明令禁止的,我曾多次强调,行业竞争力要优于企业竞争力,三一要懂得怎么做一个行业老大。在这种思路下,我们所有产物的价格比国内竞争对手高10%以上,对回款率的控制也十分严格。好比,一台250吨的履带起重机,三一的售价至少比别人高15%,但会按260吨设计起重能力,我认为,赢得客户还得靠产物的品质。同样的产物,同样的吊重与臂长,三一的设备就是可以吊得重一些,吊得远一些,创造的效益也更明显。
竞争应该谋求共同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损人利己,甚至不吝「杀敌一人,自损八百」,因为这样会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正是因为明白这个原理,我才禁止三一集团打价格战。因为我谋求的是整个行业的长盛不衰,而不是自家企业的一时私利。
别的,三一重工能够乐成的关键还在于口碑营销,我认为,每一个客户都可能成为口碑营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产物和服务去流传和推广,为企业赢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做好口碑营销,我总结了如下三点:
其一,提升产物质量。产物质量的好坏是企业的生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连产物质量还没有打牢,企业还谈何发展。
其二,提供至尊服务。售后服务无疑就是催化剂,它能让企业更加靠近目标。在产物质量同等的情况下,别人的服务做到1,你比别人多做一步,那么你就能赢得用户的心。我经常强调,三一要建立「一诺千金」的服务口碑和答应,制定数字化的服务答应。
其三,注重聆听客户的反馈。听取客户的反馈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者才气从客户的反馈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在弥补不敷的同时,还能将优势更好的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