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双减”工作班发布提醒,提醒学生家长寒假期间警惕违规竞赛套路和诈骗行为。 北京市“双减”工作班提出严厉打击招生违法行为。
提醒一:合规竞争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北京“双减”工作班提醒,当前教育部门合规竞赛包括两类,一是教育部《2022-2025学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名录》中列出的竞赛; 北京市教委及其直属单位(少年宫等)组织或参加的中小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竞赛。
北京“双减”工作课堂提醒学生和家长,教育领域合规竞赛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持“零收费”。 主办方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费用。
二是主办方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经编辑部或者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法人组织。 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即经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营利性主体)主办的竞赛,不得属于教育部门的合规竞赛。
三是赛事运行具有连续的周期性。 每学年仅举办一次比赛,如果一年内多次举办比赛,则不属于教育部合规比赛。 此外,每年公开、公布、公示合规竞赛名单。
北京市“双减”工作班重申,任何竞赛及竞赛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的依据。 “双减”工作班将不定期举报不规范竞赛和各种套路陷阱,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提醒二:违规比赛常见套路有3种
对北京市“双减”工班监测发现,一些违规竞争行为存在三个常见套路:
第一,不敢对外称之为竞赛,项目马甲经常更新。 竞赛多以“社团活动”、“线上线下调研活动”、“科普活动”甚至字母代码等马甲包装,通过组织网站、自媒体、家长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微信群等,声称是某杯赛的延伸,获奖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名校,并用言语引诱家长报名。
其次,通过第三方注册,就意味着交钱就保证中奖。 比赛没有正常的报名渠道,家长很难通过第三方机构报名通过公开渠道核实所谓赞助商的信息。 第三方机构在代办报名的同时,还组织各类辅导和冲刺班。 甚至还有第三方机构暗示奖项可以有保障,诱导家长花钱购买奖项,而这些奖项证书都是主办方自制的,证书本身没有什么含金量。
三是赛事继续设置预赛、复赛、大师赛等晋级模式,令人眼花缭乱。 报名费水涨船高,用高额费用来体现竞争水平。 有的还通过“端午活动”、“暑期研学”、“冬令营”等方式频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诱导学生反复参与。
提醒三:参加非法比赛有风险
北京市“双减”工作班特别提醒学生和家长,参与非法竞赛存在风险。
首先,违规竞赛的题目严重超前于大纲,目的是诱导学生不断地去报班刷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竞赛组织管理违规。 检查中发现,网上代考、线下作弊、漏题过题、买卖证书等现象频发。 通过虚假宣传诱导家长报名参加多轮比赛,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三,竞赛主办方往往是虚构的“组委会”,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 比赛是秘密进行的,有时为了逃避监管,考场往往会临时“搬家”。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青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伟晨)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