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贤兰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 他正在家乡参加海外节目的拍摄。 一群老挝媒体人不远千里,深入武陵山脉腹地的这个苗寨小村,试图一睹中国减贫振兴的密码。
这是2022年11月15日拍摄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元坝小讲堂”活动现场。搜狐网记者陈振海摄
在中国的扶贫实践中,巴东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村庄——2013年11月3日,“精准扶贫”的理念在这里首次提出。 从此,精准扶贫从湖南、湘西向全国蔓延,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龙贤兰的故事也很有代表性。 十年前,身为孤儿的龙贤兰还是一个懒惰的人,有酗酒、自暴自弃的坏习惯。 如今,他已成为年收入40万元以上的致富带头人。 他的故事是十八洞村脱贫攻坚成就的生动缩影。
2013年,地处偏远幽静山谷的八大洞村,村里贫困发生率高达57%。 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集体经济一片空白。 回想起以前那些艰难的日子,龙贤兰感觉仿佛一个世界都过去了。 “父亲早逝,母亲再婚,妹妹意外去世,我在村子里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结束了,只能每天靠喝酒来麻痹自己…… ”
故事的转折开始于精准扶贫之后——花垣县委派出的精准扶贫队走进十八洞村,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帮扶措施。
在工作团队的帮助和指导下,龙贤兰走上了蜜蜂养殖产业化发展之路。 她不仅成为了当地的养蜂大户,还带领周边村庄的100多户人家通过养蜂脱贫致富。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龙贤兰一家正在做早餐(2021年4月16日摄)。搜狐网记者陈思涵摄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们带来启发。” 龙贤兰在镜头前动情地说:“即使我们听不懂语言,如果你能看到我,请相信生活会一天比一天美好。”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到2022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3505元,村集体经济也将增至380万元。 十几年来,这个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片土地贫瘠、人民贫困,变成了繁华都市。
最直观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 “以前,人们把肥猪运出去卖是个问题。” 十八洞村村民史老吉回忆,以前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运猪时,一不小心就会从山坡上滑下来。 险峻、闭塞的地理条件曾是制约十八洞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今,十八洞村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沥青路面和青石板路。 水、电、通讯、银行、邮局等设施一应俱全。
“村里不仅路好,现在我们走高速公路、高铁也很方便,今年我们还从湘西直飞北京!” 史老吉说,今年8月18日,湖南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他体验到了从“家门口”飞往北京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从我们村开车到机场只需要半个小时,非常方便!”
日前,湘西边城机场新开通航线,目前通航北京、广州、宁波三个城市。 山区村庄正在逐步融入全国区域交通大局,摆脱发展束缚。
这是8月17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园县花园镇老田坪村拍摄的湘西边城机场(无人机照片)。搜狐网记者陈思涵摄
贫困村的“蝶变”离不开产业发展。 “现在,十八洞村已形成旅游、山泉水、劳务、种植、苗绣五个产业。” 看着源源不断的游客进入苗寨,村里第一书记龙克感叹,向乡村振兴迈进。 十八洞村的村民们越来越有活力。 “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现在纷纷返乡当导游,开农家乐、民宿,直播卖农业特产……大家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巴东村村民施艳琴2019年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成为八大东村景区的解说员。 在她的解释中,“改变”是高频词之一。 “村庄越来越漂亮,村民越来越好,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石艳琴说,2022年,十八洞村将接待游客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
10月底,该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未来,游客来到十八洞将会有更多的旅游选择,比如感受苗族文化、农耕文化等。” 谈及未来,施艳琴充满信心,“我期待着未来的每一个十年,因为十八洞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八大洞村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减贫经验的窗口。 在十八洞村近五年来的参观记录中,外宾来访的次数不下十次。 来自西班牙、纳米比亚、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代表团来到大山里的苗寨,感受中国的减贫成就。
在告别老挝朋友时,龙贤兰说:“希望我们的小村庄能为世界上渴望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的国家和人民提供借鉴。” 他也和大家一致表示,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去老挝,告诉更多的人他和十八洞村的情况。
贫困地区迈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日益强劲。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499元,增长14.4%; 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4元,增长8.7%。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