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学习专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1-20问(十三届五中全会)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6-27 21:56:01 

 

1.“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哪些决定性成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绩。《建议》对决定性成绩作了盘点和总结。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结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这主要是从“四个全面”战略结构角度来总结的。“十三五”时期,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结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结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蹄疾步稳,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全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力度不减、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动力、制度保障和政治包管

第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连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主要的标记。2020年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击,但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完全能够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脱贫攻坚结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既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也决定着全面小康能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打击,党中央及时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单薄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因地制宜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计谋,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和扶贫财产恢复生产,有力推动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有效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第四,“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粮食宁静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生产能力不停提高,有力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上、饭碗里始终装着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

第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一以贯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连续以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掩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革,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六,“对外开放连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结果丰硕”。“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力。

第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凌驾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凌驾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结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有说服力的指标,极大增强了14亿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

第八,“文化事业和文化财产繁荣发展”。“十三五”时期,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明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九,“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厘革”。“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着力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深入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

第十,“国家宁静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和国家坚持总体国家宁静观,统筹发展和宁静,着力完善国家宁静体系,着力推进各重点领域国家宁静政策落地落实,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国家宁静能力不停提高。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到场、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宁静感的国家之一。

以上10个方面的成绩,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和宁静成绩的主要方面。这标记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以这10个方面的成绩为引领,深入了解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成绩才气全面认识和掌握“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绩的全貌。

《建议》特别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哪些深刻复杂变革

《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革”,“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这为我们精准认识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引。

首先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发展环境带来的变革。《建议》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的科学分析表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需要掌握4个要点: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宁静、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秩序加快从旧秩序向新秩序切换,世界业已进入动荡厘革期。二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全球财产结构向区域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头将有所减弱。三是某些西方大国单边主义、掩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美国频繁“毁约”、“退群”,已经并将进一步加剧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危机,加深国际治理体系“碎片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财产厘革深入发展,正在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财产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厘革,新经济、新模式迅猛发展,全球财产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深刻重组。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势须要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发展及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其次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建议》对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优势和短板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指出:一方面,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恒久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我国内部发展环境也相应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是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前景向好,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快推进质量厘革、效率厘革、动力变革。二是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上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随着国内外形势变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盈利和居民增收难度增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我国众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掩护等压力和需求前所未有。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还比力明显,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任务仍然很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任务。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宁静、社会治安等突出民生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综合来看,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尽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加强交流合作的动能依然强劲,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二是尽管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革,但我国仍处在发展上升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特别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恒久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需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为什么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仍然突出?

《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仍然突出。对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指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要求的阶段。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可连续,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做法已不合时宜。正因为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要求和衡量尺度更高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实就更加凸显了。一些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也酿成了问题;一些过去勉强能够支撑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了。

第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将贯穿今后相当一个历史时期。这既是我国正处于并将恒久处于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基本国情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体现。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革的重大政治论断,至少要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不能因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忽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甚至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目的就是要通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逐步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第三,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现阶段体现在很多方面。《建议》列出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的主要体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些短板和不敷,既有恒久想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有工作中重视不敷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既有许多中恒久的困难和问题,也有不少迫在眉睫的问题。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变革,可能还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新问题新挑战。

第四,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更加迫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指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是一个将强未强、由大变强的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我国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相当距离,还存在很多短板和弱项,在不少领域存在被人“卡脖子”的问题,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力明显,特别是外部环境深刻变革进一步加剧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迫切需要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夯实我国发展的内在基础。

4.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革对我国发展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建议》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一,在危机中育先机,首先要看到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而积极努力地去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塑造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形势的剧烈变更往往是破旧立新、格局重塑的重要推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们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在时和势上我国均赢面较大,在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共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我们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得到凸显和广泛认可,为我国在疫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更多发挥引领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这些年来我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扩大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主张,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三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供应链中枢和亚洲的财产链中心,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同我国“脱钩”不会那么容易,同时我国企业还可以借机向财产链的中高端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许多新财产新业态新模式,孕育了一批新生企业,为我国财产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四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全球卫生治理体系袒露出自身局限性,推动疫后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改革,这将成为我国更多到场全球治理体系厘革的突破口。五是我国率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结果,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疫后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增加了我国促进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主义的正能量。六是真正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是我国的连续健康发展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只要我们连续扩大国内消费规模,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就能够突破单边主义、掩护主义壁垒,而且有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第二,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要善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古人讲:“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在应对大变局中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我们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发展局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掌握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变革,积极从全局上、战略上予以应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牢牢掌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动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又要妥善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谋事与谋势、谋当下与谋未来统一起来,及时调整战略计谋,加强中远期战略谋划,趋利避害、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历史机遇和国际环境。

第三,于变局中开新局,重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实现的。如果迈不外去风险挑战这一关,一切工作努力和发展结果都将前功尽弃。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抓好发展和宁静两件大事,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密切关注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通过综合研判、统策划划、有力应对,尽最大努力制止其发生。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需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四,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要提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革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一定选择。我们要坚决根据《建议》提出的要求,不停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5.怎样理解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摆设,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议》立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客观条件,从9个方面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展望和顶层设计。

第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未来1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连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在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第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步推进这“新四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届时,我国将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都会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都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现代化短板加快补齐,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厘革、效率厘革、动力厘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第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到场、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实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各方面制度将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我国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到达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进入人才强国前列,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主要健康指标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财产体系更加健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到达新水平。

第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我们党和国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届时,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土壤环境宁静得到有效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功能稳定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碳排放总量将在2035年前到达峰值后出现下降态势,应对气候变革能力显著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第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到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我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建“一带一路”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停走深走实,到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将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更加健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我国将乐成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收入分配更合理,逐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人享有均等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第八,平安中国建设到达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将布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停取得进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左右,到达世界先进水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着力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把不停做大的“蛋糕”分好,让改革发展结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6.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可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深刻体会。

第一,坚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引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恒久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结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门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才气使我国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形成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结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绩、发生历史性厘革。“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和“四个全面”战略结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是事关党和国家久远发展的总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议》 把“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替换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结构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表达。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结构,坚定门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第三,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和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扭住高质量发展不放松。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建议》 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宁静,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7. 怎样理解“十四五”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建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个主题主线,紧紧掌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久远指导性,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突出亮点。

第一,《建议》提出科学的主题主线,对指导“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回顾历史,“九五”计划强调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计划突出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些总体思路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认识和掌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掌握“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的关键,也是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

第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厘革。在整个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建议》强调,“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连续健康发展”,也就是高质量发展。对“十四五”时期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须要性、紧迫性,可以从3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实现经济连续健康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本钱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我们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厘革、效率厘革、动力厘革。二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体现。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在我国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但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停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三是遵循经济规律,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取得乐成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没有自觉地推动和实现这种根天性转变。经济发展中量的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及时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需要顺应并遵循这一规律。

第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定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一些行业和财产,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物还依赖进口。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措施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革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不停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8.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议》在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革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对此,可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深刻体会。

第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革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加入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对我国抓住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天禀变革,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经济宁静风险增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财产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均逐步显露。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掩护主义上升,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带来的影响广泛深远。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需要牢牢掌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经济连续健康发展,确保我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充实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优势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是全球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我国稳定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我国有14亿人口,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消费总量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广阔。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建设、财产升级、中西部发展都将不停释放投资潜力。我国物质基础雄厚,财产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无论从需求侧看,还是从供给侧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停释放。只要我们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同时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不停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一定能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形成新形势下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三,新发展格局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扩大内需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国财产链和需求市场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目前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新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连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处置惩罚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玉成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形成到场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只要我们坚持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力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实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必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

9.“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原则?

《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重要原则中占统领地位的第一条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乐成掌握和自觉运用。对此,我们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和掌握

第一,办妥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根本政治包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都不能削弱、不能动摇,否则就会犯方向性、原则性甚至颠覆性错误。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归根结底就是要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停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包管

第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政治包管。确保党中央决策摆设有效落地落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关键。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建议》的摆设和要求,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名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加强干队伍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进民生福祉,不停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10.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人民在我们国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陈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停前进的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最高价值表达;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的高贵价值追求。同时,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恒久坚持的根本原则,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准绳。

第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停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向着不停满足人民更高需求的方向迈进。“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着眼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财产,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更多更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十四五”时期,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行为都将继续发生深刻变革,但始终稳定的是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充实依靠人民的力量,掩护和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气使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实涌流,才气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发展结果充实由全体人民共享。

1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

答:《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这是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和环境变革,战胜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革带来的各种困难、矛盾和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定要求。

第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绩,全党全社会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不停丰富提升。“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十四五”和今后更长时期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第二,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一变局更加复杂化,世界进入动荡厘革期,单边主义、掩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同时危中也有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方向。我们需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化危为机、掌握机遇,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新发展阶段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连续、更为宁静的发展。

第三,从国内发展环境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我国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韧性和潜力更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掌握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的又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将推动我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除了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还要解决一系列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深入推进质量厘革、效率厘革、动力厘革,培育强劲、连续的发展新动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一定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在创新发展方面,需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协调发展方面,需要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结构,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科学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在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在开放发展方面,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掌握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更加重视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高水平制度规则,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共享发展方面,需要强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导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推进教育、卫生、社保、养老、育幼等各方面工作,不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

1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遵循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原则?

答:《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原则,这是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连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的一定要求。

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今世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连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我们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条理改革,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破除深条理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推动更深条理改革,需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措施,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恒久发展,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大胆探索国家未来发展之路。

第三,扩大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连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十四五”时期我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连续上升。

“十四五”和今后更长时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产物和服务进口。同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形玉成方位、多条理、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3.“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

答:《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结构、整体性推进,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第一,系统观念是根天性、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宁静、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形成一系列新方略、新结构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厘革。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根天性、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坚持系统观念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由之路。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从系统观念出发优化治理,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结构,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才能使各领域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方面积累了很多乐成经验。好比,坚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结构;等等。运用好这些名贵经验,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坚持系统观念是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的一定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带来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实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矛盾问题相互交织,都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同时,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也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系统性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好比,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等。这些都要求突出系统观念,从整体和联动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各领域方面各环节的现代化建设。

14.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调

答:《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六大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调是排在最前面的两大主要目标。

第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建议》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连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实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财产基础高级化、财产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虽然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从综合发展水平看,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国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实现经济连续健康发展,努力使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推动我国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不停迈上新的大台阶。

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发展绩效的主要尺度,坚决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连续健康发展。

第二,改革开放迈出新步调。《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尺度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布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连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建设高尺度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充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15.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到达新水平?

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到达新水平,是《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两大主要目标。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国土空间开发掩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减少,生态环境连续改善,生态宁静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十四五”时期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掩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界限,多措并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需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需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停改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需要鼎力大举发展绿色经济,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掩护

第二,民生福祉到达新水平。《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更加充实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不停提升,多条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结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已然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民生保障制度不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发展结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十四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巩固脱贫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革、得到实惠。要着力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不停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织密扎牢多条理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6.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社会文明水平得到新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答:社会文明水平得到新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两大主要目标。

第一,社会文明水平得到新提高。《建议》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财产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鼎力大举弘扬中国精神、流传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停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水平;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书、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停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掩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财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物供给;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停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宁静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调

“十四五”时期,要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作出的顶层设计,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制机制,提升宁静发展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决维护香港、澳门恒久繁荣稳定,坚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17.为什么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结构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建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定选择,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极端重要性,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世界竞争格局的发展演变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强国提升科技实力的有效路径。近代以来,登上世界科技舞台中心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美国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的跨学科研究,并从武器研发扩展到能源、信息、质料等重大科学前沿,出现了互联网等诸多颠覆性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第二,从今世科技发展趋势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应对科技革命和财产厘革的关键举措。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演进、研究范式的厘革,我们亟待强化国家主导,在战略关键领域系统谋划、整合资源,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结构,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

第三,从我国发展阶段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障财产链供应链宁静稳定,科技创新是关键。

第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系统推进来实现。一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通过创新组织机制,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撑重要领域前沿突破。二是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三是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四是连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五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

18.如何理解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

答:在“十四五”时期,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战略必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连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强调充实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第一,要准确掌握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学内涵。所谓举国体制,就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摆设。发达国家在国防宁静领域、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从未中断过举国体制这样的制度摆设

第二,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形成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机制。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充实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左右协同、上下联动,形成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合力。

第三,加快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一是聚焦国家需求建立战略性任务决策机制。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四是用好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

19.怎样理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答:《建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是推动创新链和财产链有效对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此,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深入理解,以便掌握规律、精准贯彻。

第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把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核心要义。企业最具备成为创新主体的特征和条件。首先,企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新活动。其次,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时时刻刻都需要考虑科技结果财产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接受市场和用户检。所以企业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财产的动力,促进由研发向产物和商品的转化。别的,企业又是创新要素配置的主体,最有条件成为创新活动主体。

第二,企业是否拥有创新主体地位决定性地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从各国发展实践看,企业创新活动是否活跃、在创新资源配置中是否拥有主导地位,是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须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敷突出,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第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多措并举。一是推改革。推动企业提高对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的决策到场度,支持企业负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强激励。可以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在前竞争阶段对企业创新活动予以支持。三是有倒逼。需要更加灵活、普各处运用技术尺度、环境掩护等手段,不停提高相关门槛,倒逼企业投资研发、加快财产技术升级。四是优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知识产权掩护,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得到合理回报。

第四,关键是深化改革,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二是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发展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直接融资,促进各类资金向创新活动配置。

总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推动发展起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出一批掌握财产“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出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为什么要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议》强调,“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这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共性技术是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在多个领域内已经或未来有可能被广泛接纳、对多个财产发展能起到根基作用的基础技术,它具有通用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特点,是发展创新链和财产链的基础。对加强专门用于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活动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深认识和理解。

第一,共性技术平台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跨越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死亡谷”是各国创新活动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共性技术平台同时具备能及时了解行业技术需求和有效提供研发活动供给的优势,大多是从事技术成熟度介于3—6级之间的有关实验室结果中试熟化、应用技术研发升级等活动,它能天然地将产学研用组织结合起来,有助于协同突破财产技术共性瓶颈、降低后续应用技术研发风险,弥合科技和经济间可能的断裂,支撑财产财产链向中高端迈进。

第二,推动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乐成经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研究机构、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研究计划、技术创新网络、技术联盟和伙伴关系等形式推动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为后续技术创新发挥重要先导作用。

第三,共性技术平台是加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一批原先下属行业部分的专业化科研院所在集中转企后,其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普遍有所降低,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位。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不完善、总量不敷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影响到财产基础能力和财产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共性技术平台进行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成为“十四五”时期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第四,加强前瞻谋划和统筹协调,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通过健全支持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培养人才队伍,实现共性技术体系全面优化和能力提升。需要开展的相关重点工作主要有:加强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的主体作用,健全财税和金融等多方式、政产学研等多主体的多元化支持体系,完善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构建专利池、知识产权联盟,强化尺度引领,增加共性技术尺度高质量供给和尺度之间的融合协调等。主要路径有:一是对已经下放给企业的科研院所,要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实行精细化的分类改革,凡是能提供共性技术的,可让其回归公益属性。二是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通过重组、合作、共享等方式自主自愿组建共性技术企业类平台,可以联合政产学研力量共同组建。三是由政府、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发起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是事业单元或民办非企业单元),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制度。四是发挥行业协会、学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开展恒久制约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技术攻关。五是支持建设公益服务类平台,提升计量、尺度、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水平。

来源:学习出书

原标题:《学习专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1-20问》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