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6-27 06:27:17
朱启钤旧居
朱启钤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264号,是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朱启钤(1871—1964),贵州紫江人,中华民国时期曾署理国务总理。
朱启钤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中长大。他自小学习勤勉,是清光绪年间举人。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他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监督。随后,历任北京城内警察总监、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津浦铁路北段总办等。中华民国建立后,他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赏识,任交通总长。他曾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一任署理国务总理。
朱启钤
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朱启钤担当大典筹办到处长,负责准备袁世凯登位大典的一切事宜。这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一片声讨声中死去,他以“帝制祸首之一”的罪名遭到通缉。于是,他离开北京来到天津,在英租界寓居。
1919年,徐世昌担当大总统时,取消了对朱启钤等人的通缉,朱启钤又复出政坛。1919年,在上海召开南北和平会议,朱启钤担当北洋政府总代表,同南方广州军政府总代表唐绍仪等进行会谈。这次会谈长达4个月,但毫无结果,朱启钤随即辞职。今后,他正式退出政坛,重新回到天津,过起了寓公的生活。
在天津期间,朱启钤和家人在英租界杏花村7号一幢西式公寓居住了一段时间。1922年,由于他的夫人有病,需要良好的静养环境,他在英租界马场道佟楼桥旁,购买了一块地皮,建了别墅式洋楼,因朱启钤的号为“蠖公”,于是起名“蠖园”。随后,举家迁往这里居住。
1927年,朱启钤在天津居住时,他以社会名流的身份,一反晚清、民国遗老隐逸闲适的风气,兢兢业业地开办实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并专心研究古建筑、古文物,卓有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1924年初夏张学良在北戴河,张学良右四、朱启钤右三
为人们所熟知的风景旅游区——北戴河,与朱启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北戴河的海滨为中外人士避暑区。其时,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中国行政机构,许多京津一带的外籍人士纷纷涌向这里,侵占土地,修筑房舍,甚至建立外国市政机构,竟把北戴河的东山一带海滨酿成类似的“外国租界”,并逐渐向中国人居住集中的西山一带扩张。朱启钤有针对性地在西山组织中国人建立地方自治公益会,并自任会长,负责这里的地方公益事业以及市政管理、建筑规划、税务收支、开发建设等事宜。地方自治公益会的存在,有效地抵制了外籍人士侵占的野心。同时,也为北戴河的海滨开发做了许多事情,如筑堤修桥、建立医院、兴办教育、兴建苗圃、整修名胜古迹、修建莲花石公园、管理海滨秩序等。更令人怀念的是,北戴河西山原是一座秃山,经过植树造林,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象。1999年7月,由朱氏海内外亲友集资,在北戴河西山“朱家坟”内,举行了“蠖公亭”落成仪式,亭子古朴典雅,朱启钤的铜像庄严肃穆,以表达对他的纪念。
蠖公亭
抗日战争时期,朱启钤在北京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解放战争时期,朱启钤移居上海。解放后,他又回到北京,到场新中国建设事业,并向国家文物部分捐献珍藏多年的大量明代文物,均陈列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周恩来总理曾几次到他家中探望。他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2月26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朱启钤的收藏《存素堂丝绣录》
朱启钤在马场道264号的旧居,主楼已不复存在,仅存一幢欧陆风情2层楼房。目前,作为办公用房使用。(贾长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