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末或季末,都是国债逆回购收益率上升的时期。 临近11月底,资金再次紧张,国债逆回购收益率同步上涨。
截至11月29日收盘,上交所一日国债逆回购(GC001)收于6.875%,较昨日大幅上涨423.50BP,盘中一度触及7.700%。
由于月底叠加周末,30日(周四)将是操作国债逆回购的最佳时机之一。 如果当天购买1天期国债逆回购,可以赚取3天利息。 资金将于12月4日(下周一)开市前到位,投资使用不会出现延误。 不过,当天的资金需求可能不会像29日那么强劲。
1月底GC00罕见触及7%
29日,国债逆回购收益率大幅上涨。 沪市,GC001最高飙升7.700%,收盘报6.875%,创近10个月新高; GC002也紧随其后,上涨至近5%,盘中最高达到5.080%; GC003、GC004均上涨4%以上; 深交所,R-001(深交所1日国债逆回购)收于6.845%,盘中最高上涨7.650%。 2日、3日、4日收益率均升至4%以上。 。
今年以来,以R-001为例,国债逆回购收益率超过5%的机会已出现8次,分别是1月底、2月底、3月底、六月底、八月底、九月底、十一月底。 其中,3月底出现两次,最高一次涨幅超过9%。 3月31日(周五),R-001达到9.010%的峰值。 6月29日(周四),R-001最高攀升至7.370%。 9月27日(周三),R-001最高上涨5.500%。
以GC001为例,国债逆回购收益率超过5%的机会出现了7次,分别是1月底、2月底、3月底、6月底、8月底、9月底、11月底。
(“R001”年初以来市场走势)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月末资金紧张是近期国债逆回购收益率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原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月底收益率飙升至7%,很可能是因为目前银行放贷意愿不足,导致银行资金短缺。月底。 “月底超过7%的情况比较少见。” 前述分析师表示,通常情况下月底超过7%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季度末等因素造成的。 此次激增,不排除银行在资金方面满足了监管“年底信贷畅通的要求”。 比平常更紧张。
近日,央行等三部门召开会议表示,要落实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要求,着力强化均衡信贷供给,统筹谋划近两年信贷供给今年几个月和明年年初。 “对于银行来说,四季度放贷并不划算,一方面利息收入不多,另一方面需要拨备增加成本,这将大幅挤压全年利润”。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表示。
前述分析师进一步解释称,银行将在四季度启动准备金项目,同时减少授信,从而加大银行流动性、资本和考核指标的压力,进一步降低银行放出资金的意愿。
从数据看,跨月资金形势再次紧平衡,本周逆回购到期总量超过2万亿元。 11月29日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结束此前的净投放操作,转为净回笼。 同日,央行宣布,为保持月末流动性稳定,通过利率招标方式开展4380亿元逆回购操作。 中标利率保持不变。 自4600亿元逆回购到期以来,单日净回笼220亿元。 。
从资金利率市场表现来看,总体形势平稳。 截至收盘,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上涨5BP至2.6944%,DR0014上涨7.37BP至2.9500%。 然而,DR001下跌9.31BP至1.3957%。
此外,有分析人士表示,地方债集中发行也造成融资中断。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四季度大量国债发行吸收了大量流动性,可能引发金融扰动; 与此同时,国债供应集中导致流动性考核压力加大,各大国有银行进一步缩减放贷。
选择合适的时间,1天获得3天的利息
国债逆回购本质上是一种短期借款,即个人通过国债回购市场出借手头资金,获得固定利息收入。 同时,回购方以自有国债作为抵押品获取贷款,到期偿还本息。 因此,计息规则和天数对于投资者的收益至关重要。
根据交易所债券质押式回购最新计息规则,投资者计息的计息天数为资金实际占用天数。 国债逆回购实行T+0结算和T+1结算制度。 这样,如果投资者在12月1日(周五)操作,则无法获得周六、周日的利息; 反之,如果11月30日(星期四)操作,可以获得3天的利息。 利息和资金也将在12月4日(下周一)收到,不会影响其他用途。
也就是说,投资者如果选择合适的时机,可以获得更多天数的利息。 结合月末、周末放假安排,30日是本月操作国债逆回购的最佳时机之一。
假设当日操作1天期国债逆回购,操作利率为6%,操作金额为100万元,计息天数为3天,投资者可获得利息约493元; 如果操作2天期国债逆回购,申购操作的利率和金额保持不变,计息天数为4天,可获得的利息约为658元。
还需要注意的是,国债逆回购的交易时间为9:30~11:30和13:00~15:30。 投资者应尽量避免在下午3点以后的尾盘操作。 根据以往经验,国债逆回购收益率往往会在临近收盘时出现跳水。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股票账户下单,直接搜索“国债逆回购”,找到自己喜欢的“年化收益率”和“参与金额”,点击“下单”并输入相关金额。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