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十年(2014年至2023年)的数据来看,近五年(2019年至2023年)基金清算加速。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26日,2023年以来清算资金数量已达256只,创下近五年来新高。 不仅如此,2023年股票基金清算数量也创1998年公募基金行业起步以来的历史新高。此外,2023年FOF清算数量将超过两位数,飙升至2022年的三倍, ETF爆仓数量也将快速增加。
基于十年的维度数据分析,基金爆仓现象还揭示出一些很少有人发现的“规律性特征”。 例如,85%的清算基金未能存活到第五年,成为基金清算的“五年魔咒”。 又比如,基金爆仓不仅与规模和业绩压力有关,还与基金利率过高有关,使得高利率基金成为爆仓的重灾区。 另外,从基金产品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爆仓现象愈演愈烈,实际上是基金行业的“主题投资下滑后的爆仓潮”。
上述现象和分析不仅成为“基金清算常态化”的最新注脚,也引发了一个经典问题:基督徒公民在清算常态化下该如何决策?
2023年清算资金数量创近五年新高
据Wind数据显示,基金清算已经从个别案例变成了普遍的行业现象,从2014年开始就有完整的统计。当年清算的基金数量为11只,随后逐年增加,到2017年迅速突破100只。 2017年之后,清算资金数量一直维持在三位数,2018年激增至430只,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9年和2020年,公募基金行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清算基金数量下降至200只以下。但从2021年开始,清算基金数量再次增加,2021年分别达到254只和235只,分别为2022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2023年平仓数量达到256起,创下近五年来新高,仅次于2018年。
(近10年基金清算清单;来源:Wind,截至12月26日)
晨星公司近日发布了近十年清算资金情况专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清算资金数量创历史新高,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一方面,2018年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得保本保收益承诺,公募基金产品不得划分份额等级,导致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在银行外包资金严格监管、去杠杆、去嵌套的背景下,外包资金大幅下降导致产品加速清算。 此外,监管机构对“迷你基金”的严格限制,结合2018年股市下跌环境、成本和业绩压力,导致基金公司清仓不少“迷你基金”。
晨星统计了十年来每个自然年的基金清算数量以及清算基金与新增基金数量的比率,发现这两个指标在过去五年(2019年至2023年)均呈现上升趋势。 以2023年为例,券商中国记者发现,除了总量上保持较高水平外,清算资金还呈现出三个新的结构特征:
一是股票资金清算创历史新高。 截至12月26日,2023年以来共有61只股票基金被清算,高于2022年的58只和2020年的40只。即使在清算年2018年,也只有31只股票基金被清算。
其次,FOF基金清算数量超过两位数,达到12只。具体来说,FOF产品的清算最早出现在2022年,但当年清算的产品仅有4只。 2023年,清算数量激增至2022年的三倍。而清算的12只母基金中,有7只为养老金母基金产品。
三是ETF清算数量快速增加。 Wind数据显示,即使在2018年,也只有13只ETF被清算,2019年和2020年清算ETF数量仅为5只和13只。但从2021年到2023年,清算数量迅速增加,分别达到25只和34只。 只有,32。
85% 的清算基金无法生存超过第五年
2019年后基金清算数量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基金行业近年来在市场高位加速发行新基金。 但发行后,赛道行情回落,持有者蒙受损失后选择赎回。 业绩压力加上规模和份额的萎缩使得新发行的基金变成了迷你基金并最终清算。
晨星在其研究报告中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称其为基金生存的“五年诅咒”。 晨星公司研究了历史上所有清算基金的生存时间,发现大多数基金在其生命周期早期就关闭了,样本中约 85% 的基金甚至没有度过第五年。 以2023年11月清算基金为例,成立不到一年,就有181只基金“死亡”。 晨星认为,部分原因是整体市场较为低迷,导致基金产品面临赎回和净值下降的双重压力,不少产品最终因此被爆仓。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截至2023年11月30日)
解释基金爆仓现象,规模和业绩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但全面透彻的定量分析并不多。 晨星将基金清算前四个季度的平均资产规模与当年市场上所有基金的平均规模进行比较发现,过去五年,清算前的平均基金规模徘徊在1亿元左右。 如果产品生存困难,连续60个工作日价格低于5000万元,将被清算并退出市场。
晨星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规模经济规律,小型基金比大型基金爆仓的概率更高,主要是因为规模较小的基金产生的管理费收入不足以支撑规模较小的基金的运营成本。投资组合。 具体来说,1亿元规模的基金和10亿元规模的基金相比,运营成本可能相差无几,但利润却不在一个水平上。 尤其是“迷你基金”的管理费收入非常有限,无法覆盖投资研究员、后端清算、信息披露等运营成本。 如果后期需要通过持续营销来扩大基金规模,营销成本也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且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当市场盈利效果不佳时,业绩堪忧的产品成为“迷你基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业绩问题的背后,是公募基金之间竞争的加剧。 “相比初始募资规模,基金公司应该更加注重提升现有产品的业绩,结合自身投研能力圈,聚焦客户需求,为投资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产品。 具有长期性能和竞争力的产品。”晨星研究报告称。
高费用基金是爆仓重灾区
除了业绩不佳等表面原因外,基金爆仓还与基金费率过高有关。 晨星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费用基金受到清算的打击最严重。 随着费用的增加,基金清算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具体来说,晨星研究报告采用算术平均费率(晨星净费率代表年度基金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运营费用占基金年平均净资产的比例)来研究公募基金的收费情况。 反映基金公司的实际定价水平。
晨星将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从低到高进行排名,并将其分为五等份。 发现,过去十年,费用最高的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清算比例分别为17%和32%,几乎是费用最便宜的群体的两倍和四倍。 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中,投资者纷纷选择较为便宜的产品,较昂贵的基金份额爆仓、平仓的概率明显增加。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此外,基金清算还可以反映基金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晨星在梳理近年来清算基金类型后指出,这是“行业主题投资衰退后的清算浪潮”。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前述券商中方记者观察到的清算资金新特征提供了解释。
“近年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投资机会不断涌现,市场格局日趋明显,主题赛道投资火热,相关行业指数涨幅诱人。 在主动型基金超额收益下降的同时,行业主题基金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需求端推动了行业主题ETF的快速发展。 供给端,由于市场大类指数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基金公司纷纷瞄准细分行业或主题赛道以抢占先机。 一方面是ETF基金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部分ETF规模难以增长,逐渐成为‘迷你基金’,濒临清算。”晨星研究报告称。
晨星观察到,过去五年被动基金产品的清算数量有所增加。 以2023年为例,截至今年11月底清算的57只被动基金中,一半以上的基金是ETF产品。 “国内ETF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通过新基金抢占市场份额仍是当务之急。随着行业的成熟、竞争格局的稳定、赛道主题投资的退去,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随之而来ETF产品数量也难逃被爆仓的命运,这也是市场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年以来主动型偏股型基金规模有所上升,超额收益开始下降,业绩驱动的主动管理发展模式遭遇挑战,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主动管理基金产品也面临着挑战。优胜劣汰的严峻形势。”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截至2023年11月30日)
你应该选择相对较大的基金,但越大并不一定越好。
对基金清算的研究最终应该集中在投资选择上。 例如,近年来业界不断讨论的问题是:资金清算会成为常态吗? 基金投资者该如何决策?
晨星指出,自2017年11月监管机构关注并加强“迷你基金”管理以来,公募基金产品迎来了“供给侧”改革。 随着2023年7月利率改革启动,资金清算将逐渐常态化。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清算“迷你基金”可以更好地专注于适合自身投研能力圈的产品,降低基金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从行业发展来看,晨星表示,以美国市场为例,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被“小型化”、清算的情况很常见。 例如,从2005年到2020年,美国市场每年封闭基金数量与新推出基金数量之比逐渐从0.5上升到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淘汰率显着提高。高于新基金发行速度。 期内全部清算的基金中,约有40%的产品未能逃脱上述“五年久期魔咒”。 同时,业绩不佳的基金爆仓概率较高。 总体来看,行业的自然优胜劣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基金行业的生态健康。
不过,晨星表示,目前行业内有超过1万种基金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远远超过投资者的需求。 资金规模过小也会增加共享产品的运营成本。 虽然基金清算会存在一定的损失风险,但投资者可以提前退出,重新选择新产品。
如果想要避免基金爆仓的陷阱,晨星建议投资者尽量选择规模相对较大的基金,并时刻关注基金规模的动态变化。 不过,基金规模越大越好。 还需要根据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和投资方式、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等综合选择合适的产品。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