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重新行业化”是教育强国建设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新定位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双一流   大学   双一流建设

2023-12-16 05:02:39 

[关键词] 教育权力; 特定行业的大学; “再工业化”

行业院校是指具有行业背景、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和专业,主要从事特定行业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一类院校。 它们在满足行业需求、服务行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长期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顿”问题,服务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等新任务新要求,构建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被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迫切需要重新定位行业大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再工业化”加强与行业产业的联系,将评价改革、产业共建融为一体和通职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个重点。

“再工业化”是行业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展的新定位。

行业院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专科院校。 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部门和部门重组期间正式出现。 他们为高等教育和各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行业大学在“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方面仍然具有突出优势。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行业院校是回归行业还是走向融合,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 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增强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等教育应该成为与经济、产业耦合互动的开放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与工业界还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对产业需求响应不够,教学科研与产业实践脱节,成为高等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因此,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拆除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隐形壁垒,建立两者有效衔接的机制。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重新定位行业大学的发展方向,推动行业大学“再工业化”,将行业大学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所谓“再工业化”,是指重新界定行业大学为行业办学的定位,重建与产业界、产业界的联系,强化教学科研活动的导向和能力,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需求。

从功能上看,行业院校本身就是产教融合的制度安排,是高等教育与行业衔接的组织设计。 有学者认为,行业大学长期依赖行业发展,与行业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传统优势学科方面,积累了引领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形成了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开发行业关键技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产教融合模式。 但随着这些大学离开产业部门走向融合,产教融合的功能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教育强国建设不应该把行业大学的“行业”属性当作一个需要消除的问题,而应该扭转行业大学的综合倾向,推动其重新聚焦于为行业办学,从而从而找到深化行业特色大学的途径。 教学一体化取得突破。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重申行业院校“产业化”,并不是提倡高等教育回到过去的“规划模式”,重建“部门教育”体制,依靠行政规划来办学。建立大学和行业之间的联系。 高等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决策的有限理性决定了规划机制在解决行业大学发展问题上的局限性。 从可行性看,随着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机关改革的推进,“部门办学”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行业大学与行业的联系,引导和推动行业办学,不需要诉诸传统,而需要制度创新。

以分类评价引领行业大学“再工业化”

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 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中教育体系内部逻辑突出、外部需求得不到充分体现,已成为行业高校推动产教融合、服务行业的瓶颈。 以“双一流”建设为例,从评价标准来看,虽然行业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服务业的发展,“双一流”建设评价也多次强调大学的实际贡献,对此类大学没有分类评价标准。 。 从评价主体看,在“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分类评价导向不够突出。 对于“双一流”建设行业特色大学的评价,行业部门参与不够,诉求难以充分表达。 具有行业特色的“一流”大学的标准是满足行业、行业的需求,为行业、行业提供战略人才,与行业、行业协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而不是脱节。实践与追求的项目立项、资助金额、论文发表及被引次数。 然而,由于评价导向,当大量行业特定大学脱离原有的行业体系,进入统一领域时,它们都开始面临同样的评价压力。 为了争取生存和发展资源,需要努力提高论文数量,在项目级别、国家奖项等指标表现上,原本对行业非常重要的个性化指标被淡化。 对可衡量绩效指标的热衷,影响了行业大学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凝聚办学特色的能力。

因此,增强行业大学为行业办学的动力,应从改革高等教育评价、构建科学的大学分类评价体系入手。 高校分类评价学术界已讨论多年,一些地方还提前制定了高校分类评价标准。 但这种实践探索才刚刚开始,高校分类评价的经验还有待积累。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指出:“立足学科、立足学科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探索建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并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上成为一流。” 鉴于行业院校发展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价值,当务之急是完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明确将行业院校单独列为一个类别。 ,根据其行业依托、行业导向的特点,设计有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评价指标。 特别是为行业培养人才、为行业开展科技。 以解决关键问题、立足产业推动产教融合等实践贡献作为核心评价标准。

高校国家特色__什么是特色强校

在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引导行业高校为行业办学的基础上,还要吸引行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 这一要求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中行业高校选择、建设中期自我评价、阶段性建设成效评价等方面。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规定:“设立专家委员会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由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人员构成。 目前,我们可以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招募相应的行业组织和人员,参与针对不同行业的行业大学评估。 例如,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下,将设立多个针对不同行业的专家组,参与“双一流”建设的评选和成效评估。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 此外,还可以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双一流”建设。 “一流”建设专门设立环节,征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的意见,作为院校遴选和效果评价的参考。

行业院系共建作为行业大学“再工业化”的机制保障

如果说评价改革的目的是增强行业大学为行业办学的动力,那么建立行业部门共建新机制就是增强行业大学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 首先,行业大学的显着特征在于其行业性质。 如果淡化这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甚至不能称为行业大学。 其次,行业大学与行业联系松散,会面临教学科研供需错配的困境,如学生就业问题、科研成果难以在行业应用等,影响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影响。 最后,一些行业性大学划转地方政府后,由于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重点的转移,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行业大学支撑行业发展的能力。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行业特色大学进行行业部门支持和发展机制的重建。 虽然由于政府职能的调整和机构的解散,不可能再走回“系办学校”的道路来支持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校的参与工业部门除外。 探索建立行业部门支持共建新机制。 可行性。 首先,精简后的政府机构仍然保留了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负责相应的行业工作。 其次,一些行业部门撤销后,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责被分配给新的政府机构。 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过去整合了多个工业部委的职能。 最后,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级行业协会和原行业部门转制的一些国有企业也承担起了推动行业发展的责任。 它们也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新产业部门。 可见,行业部门参与和支持行业大学共建是有组织基础的。

行业部门的支持共建作为行业大学发展的机制保障,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 一是在宏观层面建立共建顶层设计。 例如,行业部门对共建行业特色大学的支持应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行业部门支持共建行业特色大学的专项措施,在共建投入、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协同攻关等方面作出规定,将支持发展纳入行业部门考核,建立制度化工作流程。 二是健全中观层面合作共建机制。 例如,对于教育部所属的行业特定院校,教育部与相关行业部门可以签订共建协议; 对于地方所属的行业特色高校,可以参照高校“部省共建”的办法,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合作共建,加强行业部门对这些高校的支持在信息交流、资源供给等方面也能发挥项目的引导作用。 行业部门、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按照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出资设立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行业特色大学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合作项目。 最后,微观层面完善行业部门科研项目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评价对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立项的科研项目高度认可,但对行业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重视不够。 因此,应适当提高行业部门项目在科研评价中的权重,引导行业院校科研人员更加主动地响应行业发展的前沿需求。

以通职融合作为行业院校“再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高校国家特色__什么是特色强校

培养行业所需人才是行业院校为行业办学的重要着力点。 这就需要深入探索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狭义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职业密切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用”和“职业”本身是一体的。 性别。 对于主要面向行业实际应用的行业院校来说,更需要走向通职融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行业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融合过程中,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通识与职业关系被分离,走向了注重知识全面性、系统性的通识教育模式。 导致理论知识学得有余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所谓“工程科学化”就是一个例子。 比如,从制造业人才需求来看,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为3.55%,低于德国的23.2%和欧盟的14.2%; 如果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的比例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工程师的需求量约为4500万人,但预测显示,2035年我国工程师的供给量仅为3191.1万人。填补人才缺口,扭转“工科结合”趋势刻不容缓,这就需要行业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融通为起点。

推动行业院校通职融合,主要是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维度,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在行业高校建立制度化的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 由于行业院校相关专业为行业培养人才也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因此也适合采用职业院校实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工具。 必要的部分。 支持职业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政策也应适用于行业院校。 其次,畅通行业选聘教师的制度渠道。 拥有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兼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鲜明特色。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行业院校还应面向行业、行业推进相关学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行业选拔人才机制和工业教学。 对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探索利用行业专业经验作为行业院校相关学科教师选聘的必要条件。 受通识教育模式影响,当前行业高校在选拔相关学科教师时更加注重考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对行业专业经验重视不够。 这种趋势应该得到扭转。 另一方面,正如智库的人才引进受益于与政府的“旋转门”一样,行业大学的教师招聘也应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旋转门”。 例如,通过设立员工流动池、特聘岗位、流动岗位等,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人才双向流动的渠道,吸引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到企业兼职。大学。 最后,通识与职业融合,需要打破行业大学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壁垒,形成行业人才的成长通道。 探索职业院校与相应或相近专业的行业院校建立“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定行业人才培养通道,选拔优秀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行业特色高等教育机构围绕特定行业需求开展长周期、全链条人才培养,强化对行业发展的支撑。

【本文系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大专项“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路径研究”(VFA21000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所 鲁伟】

原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22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