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民族教育开放发展成效显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开放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少数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明显加强。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 因此,为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开放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从而有效促进了当地教师数量的快速补充。 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聘请外籍教师76人,其中长期外籍教师8人,短期外籍教师26人,较以往有显着进步。 2021年8月,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56.77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8.8%,比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10年。同时,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也得到显着提高。 宁夏大学文学院白玉波博士赴埃及、南苏丹教授对外汉语。 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先进文化,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大大提高了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此外,民族地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中,还存在女性比例低、年龄老龄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师资比例低等问题。学历初步逆转,各类教师专业结构初步逆转。 有显着的改善。
二是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民族教育继往开来的关键。 因此,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民族地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落实培养各层次、各类型民族人才的任务。 其中:选派各级人才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攻读本科、硕士、博士。 例如,2016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文件,提出到2020年通过“走出去”选拔培养150名阿拉伯语复合型人才。 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马来西亚大学签署协议,利用寒暑假选派银川九中学生和宁夏师范大学、银川能源学院学生到英迪国际大学学习访问,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同时,也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华接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 各级各类留学教育快速推进,有力扩大了民族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2017年,仅陕西省就接收了“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6000余人,占全省留学生总数的54%。 现已连续三年超过全省留学生总数的50%。 2018年,来自196个国家的超过49万名留学生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所高校学习,其中近三分之一前来接受学历教育。
三是科研水平大幅提高。 2014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制定《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开展“国内外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比较研究”,积极借鉴理论研究成果推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成就和成功经验。 开放式发展。 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下,民族教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最明显的是民族教育开放发展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二、三、四卷。
四是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教育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包括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大批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功能; 它还包括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对促进经济和产业升级发展的作用。 ,服务国家重大国际战略需求,促进世界交往交流融合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结合当地社会发展情况,对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2022年11月,卡塔尔世界杯初期,宁夏大学孙兆军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时11年研发出草坪节水灌溉技术,为足球场绿化保湿发挥了重要作用字段。 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生活质量。 教育声誉。
五是各类办学机构快速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普遍在沿线国家开设孔子学院。路线。 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开设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孔子课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指导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设立的。 与此同时,一些高水平大学也在国外设立了教育机构,如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特里布万大学等。西藏大学将在尼泊尔建立大学。 跨境大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联盟的兴起。 这些教育机构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情况,也有效增进了各国人民的感情。
民族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民教育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不善于学习知识型信息社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 他们不注重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他们习惯于用惯性思维来处理日常琐事,这导致他们固守旧的方式,以经验主义为出发点。 ,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看待与外界的开放交流。 有人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过多的人才交流会影响对国内形势的积极评价,影响国内安全,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东南亚与阿拉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非常大。 国家留学基金吸引的教育对象必须是来自文化差异较大的沿线国家的学生。 这给国内外学生带来了包容性的理解和一体化的发展。 这会很困难,甚至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引起文化冲突。 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道德法律文化内容和特点与中国不同。 许多留学生对中国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并没有深入了解,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文化经历和习惯与中国学生互动。 这些系统的经验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当然,少数民族地区留学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也与政府管理薄弱、入学门槛低、培训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
语言障碍是影响民族教育对外开放交流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极度短缺。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有40多种,非官方语言不计其数。 但国内高校外语专业总数仅有20多个,严重影响了各类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制约了沿线国家的交往、交往和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效率低、质量低。 2012年之前,来华留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来学习汉语的。 2016年后,仍有超过1/3的留学生来华目的是学习汉语。 一方面,沿线国家对外汉语教师数量不多、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无法找到充足、优质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进而影响了其汉语水平的提高。 语言问题不仅会阻碍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还会影响他们与东道国的有效互动。 汉语水平和熟练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融入汉语世界的能力、意愿和程度。
社会的开放和包容程度是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教育始终处于社会环境中,无时无刻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大地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开放教育政策的时间较短,缺乏社会经验,政府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构建民族教育开放发展道路
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推动社会公众特别是教育管理者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方面,要进一步弘扬全社会的学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不断读书、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要在干部职工中养成自觉学政治、学政策、学文化的习惯,提高干部在学习中的水平。 员工正确认识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这意味着把广大干部职工从非正式会议中解放出来,从繁忙的杂务中解放出来,从容地从事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形势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社会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正面宣传教育,逐步消除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东南亚特别是非洲留学生的消极心理。 和误解。
二是建立健全留学生质量保障体系。 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层次的奖学金制度,积极有效吸引优质留学生来华留学,从源头不断提高沿线国家留学生质量。 对素质高、能力水平特别高的留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对基本符合留学生申请条件的学生提供半额奖学金。 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留学生培养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留学生学术质量检查机制,防止思想道德有问题、知识基础薄弱、能力薄弱的学生轻易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第三,加强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是影响开放教育的关键因素。 为此,立足国外教育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培养小语种人才。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积极申请增设小语种专业,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积极审核并允许其招生。 条件不成熟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有能力开设小语种专业并开设相应课程。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汉语能力。 要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材,增强教材的文化影响力。 还需要组织一大批年轻优秀教师到沿线国家教授对外汉语。
第四,为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制定并实施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分居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独立的风俗习惯,也有利于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校园安全管理。 但过于细化和严格的隔离制度,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发展。 尝试在同一校园的相邻建筑内进行住宿试点。
(作者王安安为宁夏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