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大学

2023-10-20 15:06:55 

[关键词] 教育权力; 本地特定行业大学; 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制定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 规划。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吹响“冲锋号”。 高等教育作为龙头,必然发挥强有力、高效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地方行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指明了战略方向。 地方产业特色高校要瞄准国家战略,明确发展定位,谋划未来布局,牢固树立特色教育、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索实践服务产业、聚焦产业、巩固发展。发挥优势,强化攻势。 坚持本色,凸显特色,立足本地,辐射各方发展新路径,践行使命,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爱党爱国、强党强国的价值追求,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因此,地方行业大学应将自身优势特色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战略部署、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与党和祖国伟大事业的共同责任。强国伟业、民族复兴伟业。 办学追求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突出政治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地方行业高校要把党的领导作为办学办学的最大政治优势,真心拥护“两个创建”,忠实实践“两个维护”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切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成果,对标对标高校党委“六个优秀”、院系“五个到位”要求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七强”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 在校长负责制领导下,不断优化并严格执行校院两级党政决策制度,着力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职能,推动创建星级党支部和党建“双创”联创。 必须坚持从严基调、从严举措、从严氛围,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用纯粹的政治忠诚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制定和落实蓝图、落实决策部署、招聘干部和人才。 巡视培训、重大项目申报创建、思想文化传承弘扬等,为事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事件掌舵、保驾护航。

突出需求导向,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地方行业大学从诞生到发展,依托鲜明的行业背景,结合独特的地域特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成为高等院校中一面闪亮的旗帜。教育体制。 面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和日益激烈的大学竞争环境,地方行业大学要想获得声誉和实力,争夺领先地位,必须以深刻的眼光看大势。家国情怀和深刻的战略眼光。 着眼大局,紧紧围绕国家、地方、行业关心和需要的重大问题、重要任务和重点领域,立足先天禀赋,塑造竞争优势,进一步凝聚办学特色、丰富内涵着力提升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时代发展高度契合、与行业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动力引擎和创新高地。 学校正在向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坚持对接行业、融入地方的教育定位,着力培养骨干领军人才

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才,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自主培养人才的桥头堡。 要把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使命。 地方行业大学要结合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与地区、行业协作,构建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明确培养造就一大批行业急需的骨干骨干和带头人。国家战略和产业区域发展。 人才目标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长远之计。 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反映了高校的指导思想、德育成效和校园精神面貌。 这是为党为国家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围绕建设强国和民族复兴,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课题,把政治稳定可靠作为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和素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行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植入到企业发展的沃土中。狠抓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一课” ——停止“学生社团”、“易课堂”及各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持续深化“三轮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着力构建“同步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五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培育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磨砺奋斗精神,致力于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骨干力量甚至领军人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将是回应。 面对我国新发展格局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转型的趋势,地方行业高校必须顺应时代、趋势和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满足行业和地区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层次的要求和期望。 立足高校特点和发展实际,优先支持一批历史积累、比较优势突出、对产业发展支撑有力的学科,着力建设高峰学科和一流学科; 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具有完整质量保证体系的学科群。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打造金牌专业和一流专业; 同时,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立足产业结合区域发展和资源配置,积极培育一批与地方良性互动、产业耦合共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形成充满时代气息的学科和专业集群,提高精准度的人才供给。 要把多学科、多专业分类建设、融合发展的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理解表达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为现代工业和智能社会提供中流砥柱。 天赋。 在此基础上,针对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能力突出的学生,进一步加强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创造力、领导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领跑者”时代的。

把锻造实用创新能力作为破局之道。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始终明确自身定位和服务导向,使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步伐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园区、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和科学精神,创造更多“并“引领”青年人才,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

坚持服务需求、作出贡献的创新导向,加快实现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要坚持“四个导向”,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校园创新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对于地方行业高校来说,要结合自身办学类型定位,以提高行业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为目标,着力帮助行业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成果。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壳”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地方行业大学要始终对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区域部署、重大行业需求、重大公众关切保持敏锐洞察和高效行动,聚焦关系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步。 加强组织科研,持续推进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单位、行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通过“以“揭榜”等方式重大科技专项,科学部署科技创新研究基地、高端智库、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实体建设,从立足自身“单打独斗”转变加强联合攻关,汇聚各方力量,全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和贡献。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障碍”,推进机制改革。 地方行业高校要坚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赋能机制改革创新,在经费使用、资源配置、技术路线决策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完善科技产权和转化。 在收入形式上,充分调动各方合作积极性,打通科技到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既符合科研规律又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并以高效规范的契约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推进。 更多创新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优化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价、职务聘任、考核奖励等方面的比重有效激发教师进行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加强基础研究。 地方行业高校要在跟踪关注前沿前沿科技领域重大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行业和区域需求反映的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问题,加强凝结分析,推动战略导向。有组织地进行。 系统化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化应用基础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有机融合和互联,勇于开展“前所未有”的探索实践催生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强化了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为重大科技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坚持多措并举、多元化评价的引进和培养政策,全面塑造人力资源优势

加强教育,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 由于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等核心指标与部属重点大学存在差距,地方行业高校往往陷入引不起、留不住、盘活人才的困境。 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争夺人才的勇气和服务人才的诚意,在人才工作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在转变“阵痛”过程中破冰到“成功”。

再接再厉,筑牢师德师风底线。 高等学校要恪守师德第一标准,认真落实教职员工录取查询制度,把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首要考察内容,对违反师德行为坚持“零容忍”,严把入学关的教师。 要把师德教育与发展融入教师岗前培训、政治理论学习、业务能力培训、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引导教师争做既是“师长”又是“大教师”。经济学”和“人民教师”。 要通过举办新教师上岗仪式、老教师退休仪式、教师节表彰、教书育人先进报道、午餐闲聊等专题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 同时发挥正面激励作用和负面警示作用,大力评选和广泛宣传优秀师德榜样,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师德异常问题。 要推进师德和作风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各级责任落实,加大教师权益保障力度。

落实综合政策,巩固“稳培引进”成果。 地方行业高校拓宽吸引和聚集人才的渠道,并不意味着“拒人​​千里、唯唯诺诺”,而必须与本学科、专业的实际建设和未来发展规划相匹配,呼应人才需求。区域和产业发展。 ,实现人才与学校、地方、企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要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区分院士、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人才、优秀博士等不同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人才引进计划,科学合理确定薪酬保障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积极帮助,探索实施聘任院士为特聘教授、定向招聘、集聚院士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博士后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制等,特别是针对学科、专业发展的骨干人才和骨干人才。 对急需人才的,我们将在薪酬、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生活服务保障等各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努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 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区、市)人才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等校级专项工程建立健全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退出机制,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青年后备力量等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建立良好的人才评价量表。 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大学是与产业结合而生的,与所在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要着力建立健全打破“五标准”、建立“多维度”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使教师队伍更好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 对教育、教学、科研等任务提出新要求。 在教师评价中,要强化德育实效性要求,推动青年教师职称晋升与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等工作经历挂钩,运用评价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因素的有效性评价。 、干部选拔等重要参考依据,全面覆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育融合互促; 突出教育教学绩效要求,明确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关注学科专业与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成果将教学质量评价纳入教师考核、晋升等工作; 重视科研成果质量要求,在申报教师职称时区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 将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分类评价,延长评价周期,全方位、多维度考虑申请人的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积累论文、项目、项目数量取消经费等,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

【作者单位: 陆林: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18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