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中国美术学院:“国美之路”的文化品格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   美术   社会教育

2023-11-07 12:10:15 

《美国丽人之路》的文化品格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国立艺术学院,由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创办。 学校历史上曾涌现过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倪一德、傅抱石、常书鸿等一大批代表最高成就的艺术人才。中国艺术。 培养了李可染、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李振坚、方增贤、张扬熙、赵延年、萧峰、全山石、刘国辉等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师。杜子陵等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南昌起义》、《扬帆起航——共产党代表大会》等。中国》等许多凝聚人民集体记忆的力作。

95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紧跟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步伐,在民族危难中崛起,探索当代问题。 这一时期,有两条学术主线始终延续:一是以首任院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理念。 林风眠、林文正、李金发、吴大羽、刘开渠、郁达夫等一大批当代精英,共同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 艺术创作开启人们的智慧,进行社会启蒙。 另一是以潘天寿、黄宾虹、陆伟照、沙孟海等为代表的“传统带来创新”的理念,他们在继续保持传统文脉的同时,不断开拓具有浓郁东方文化特色的新艺术境界。

95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五个校区、一万人口的艺术院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院校之一。 五个主校区定位明确: 南山校区——贯通东西方经典的现代艺术教育高地; 象山校区——直接面向社会场景的艺术创作和公共文化前沿; 良渚校区——跨界融合科学、艺术、商业的国际创新设计集群; 湘湖校区——传承文明基因、继往开来的中国艺术“国学之门”; 张江校区——面向国际前沿、​​辐射各学科的创新创业平台。 这五个校区的定位也体现了当今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目标和学术愿望。

_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_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

“综合学习”的时代新趋势

2006年,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体现最高研究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以及中国文化艺术的教学。” 近年来,中国美院始终以视觉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以社会美育滋养大众心灵,以系统设计推动城市更新,以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振兴,以艺术参与城乡建设。创作,积极打造“品德、学艺、艺术”共同体。 “科学、古今、中外”的人才培养环境,能够激发社会创新动力,更好地承担新的文化使命。

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__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

一方面,中国美术学院积极参与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为国家美丽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从国家重大战略中发现时代新命题,从时代新命题中制定艺术教育新的“使命宣言”。 。 近年来,学校构筑中国艺术“国学之门”,成立中国美术学院国学学院,大力开展“中华文明基因工程”研究,举办“国家艺术研究院”学术研讨会。 《骨头:潘天寿与文化自信》及《松韵金汇》艺术专题展、《刀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等高质量学术活动; 高水平完成多项国家文化建设和艺术外交任务,深度参与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国家重大活动视觉文化与设计任务例如奥运会; 继续实施中国艺术海外传播工程、“艺术使馆”工程和“一带一路”艺术创作计划; 在10多个国家举办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活动传播项目,建立了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等20多个国际艺术交流平台,构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文交流体系; 主办工业设计大奖“中国设计智造奖”(DIA),构建“创意-生产-教育-交流”协同创作的创新生态系统。 学校还成立了美丽中国研究院,与50多个地市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助力当地文化创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更新、生活审美提升。

学校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和重要任务的过程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家育才的初心使命。 中国美术学院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转化为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行动计划,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乡村如书院”。 今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的《以地方为书院——扎根神州大地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国艺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一等奖,《以人为本——高等艺术教育“同轴双向”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二等奖。目前,学校正在持续完善两个网络,一是地方学院网络,二是校内网络。乡村学院网络是在城镇、乡镇、村庄设立乡村工作站,关键是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联系起来,让师生从社会中反思艺术、反思自我。洞察力。

_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_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

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大学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学科建设中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美术、设计双双获得“A+”。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长期坚定不移贯彻“教育扎根中华”的指导思想,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丰硕成果。

“未来的问题”的创新密码

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__扎根中国大地 争创世界一流美院

如今,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和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发了教育和学习的变革。 艺术的方法、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的方式更要发生变化。

中国美术学院始终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感知和回应社会需求。 目前,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科都是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系中发展的。 2010年以来,学校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等,并引入网络社会、数字技术、新技术哲学等研究模块及相应的创意教学模块,以实现数字化智能科技浪潮下的艺术教育。 ,人文思想的自我迭代。

设计不仅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推动日常生活创新和社会创新的重要动力。 今年3月,在“中国设计智造奖”(DIA)的基础上,中国美院携手百余家国际设计师组织、国内外艺术院校、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企业,发起国际设计智能联盟(DIU),共同打造融合“艺术、科学、商业、教育”四个维度的创新联盟,深入探索“艺术-科技-思想全连接、深度协作”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政府-企业、教育-产业-社会整体创新”新模式推动设计智慧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造与科技创新共生、设计进化共建和产业迭代。

2023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 学校开展特色学术活动“天文2023:文明互鉴”。 学校12支代表队前往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场所,感知文明的宏大进程,探寻文明间互鉴不断的脉搏,探寻艺术背后的文明史和人类学意蕴。 11月10日至13日,相关成果展将在新开学的良渚校区举办。 “文明互鉴”既是思想的碰撞,也是现场的行动。 艺术家在世界文明互鉴的背景下思考艺术教育的本源。 他们不仅追溯本源,更关注当下,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特别是科技文明发展的脉搏和潜在趋势。 这是一个将持续一个世纪的“美国进程”。 我们的目的是超越现有的艺术史和专业观念,拓展艺术的视野——用艺术的方式解读文明史,从文明史的角度理解艺术。

“中国人民历来对世界怀有深厚的热爱,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必须放眼世界、放眼人类。” 未来,中国美术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积极主动谋划,有效应对变化,努力开拓新局面; 坚持正气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精美佳作开辟文艺新境界;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在世界艺术界明确树立中国风格和风格,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探索和实验,将创作精神注入到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将更好实现中华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的沃土上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道路。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2023年11月06日第20页)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