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教科书,国家之大。 教材建设是国家大事,体现国家意志,是关系未来的战略工程,是立魂育人的基础工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特设立“教材建设笔谈”栏目,进行宣传教育。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时代。 从历史起点出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优质教材体系。 我们来看看专家的看法——
黄家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教材研究基地研究员
教材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教材建设事关国家大事,事关国家“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打造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优质教材,是我国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 对于社会学学科来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教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构建中国社会学独立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中国社会学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本土化的艰巨任务。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重大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明确界定了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目标,表明我们要发展的社会学是中国特色的、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社会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实践特色。 它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各项事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必须着力创新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但归根结底是构建我国独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教材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的集中呈现,独立的知识体系最终体现在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中。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大量论述,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的认识。 对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的科学总结应该成为我国社会学独立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教材必须充分吸收这些理论观点:明确社会建设的主线是引领人们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坚持量力而行,坚持守住底线,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完善制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这些讨论背后的重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当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