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基金公司揭示风险不能停留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基金   投资   基金风险   基金经理

2023-11-20 23:03:01 

业内人士直言,将基金观点与产品营销挂钩是不公平的。 基金公司对风险的披露不能止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狂野”提醒。

基金观点无视牛空空多

市场千变万化,基金观点也多种多样,但从内容上看,基本有两类:一是实证观点,通过数据、图表、文字等描述客观事实;二是实证观点,通过数据、图表、文字等方式描述客观事实; 另一种是规范观点,预测未来市场将如何变化。

事实上,从实证分析到规范预测是一个过程,并且有标准化的经济推演范式。 但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基金有时会忽略中间过程,直接给出预判结论。 由于过程信息非常有限,市场经常质疑错误的预测。 比如新能源、白酒的价格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明星基金经理公开唱长后,这些曲目都遭遇了长期回调。 事后看来,投资者相信了基金经理的预测并在高点买入。

“资金整体看法比较平淡、滞后,对市场影响不像券商研报那么直接,主要目的应该是陪伴投资者。” 独立第三方基金研究机构帕克研究院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_基金发表市场观点 应基于持有人角度而非浮夸式营销_基金发表市场观点 应基于持有人角度而非浮夸式营销

云泰资本创始人付立春表示,大多数基金观点倾向于定性分析,不易直接产生效益,也难以评估其效果。 他告诉记者,这些观点的影响很难量化分析,缺乏完整的评估机制。 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投资者的利益相冲突,因为它们具有明显的“看涨”倾向,而A股却偏向于看涨和看跌。

预先判断的动机最值得怀疑

不难发现,该基金的观点受到质疑并不是因为其预判结果,而是因为其预判动机。

_基金发表市场观点 应基于持有人角度而非浮夸式营销_基金发表市场观点 应基于持有人角度而非浮夸式营销

一位中型公投研究员告诉记者,基金公司投研部和营销部都会发表意见,很多时候两者是相互配合的。 “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公平和独立的,出错的概率很高。投资者是有记忆的,如果事后发现每一次预测都是错误的,基金公司的专业性和品牌价值将深受影响。” 损坏的。”

正如该投研人员所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实被揭露了——基金意见并非投研部门专属,非投研部门也产生大量市场意见。 前公募基金高管、“孙万龙基金频道”经理孙万龙告诉记者,基金公司的投研视角主要是为了达到专业能力展示、客户服务、品牌曝光等目的,但一些公司的营销部门和投研部门协作效率不高。 当营销部门需要外部服务时,不仅会根据给定的资料投入和研究进行加工和输出,还会根据自己对市场和客户的了解自行输出。

更具体地说,帕克斯研究所指出,基金观点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 内部是指对内部投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形成统一意见或部分建议,用于指导投资研究体系建设和具体投资意向; 对外,内部结果根据不同分类和合规要求提供给渠道、媒体和客户。

“向外界输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基金公司的义务,但出于品牌和形象的考虑,很多基金公司在必要的时候都会这样做。” 帕克斯研究院表示,基金公司内部运作架构有分工,与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意见将来源于投研部门,涉及基金投资方式、产品信息、申购赎回建议等相关内容,可能由品牌、产品、市场、电商等部门出具。

风险提示不能只是形式

有效的投资研究视角应该是什么样的? 孙万龙认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市场趋势,但有效的视角预测应该展现分析体系和方法,以及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帕克研究所认为,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必须能够解释(解释)市场现象;第二,它必须能够解释市场现象。 其次,它必须能够做出前瞻性预测。

“大部分基金解读观点都比较准确,但由于某些原因,基金观点在预测上相对保守。” 帕克研究所表示,看跌预测一直是一种稀缺商品。 当时,杨东公开呼吁投资者赎回基金仍是罕见的“风景”。

“基金公司不应只说‘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来揭示风险。” 他们必须真正依靠投研团队对市场风险和机会给出真实的提示。” 派克研究院所说的“杨东”事件,是指2007年上证指数涨至6000点时,基金经理杨东(兴全基金第一任总经理)劝说投资者赎回,后来上证综指综合指数见顶回落,一度跌至1664点。

前述公共投资研究管理者指出,投资研究意见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假设是否成立、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推理过程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过程; 其次,要看研究结论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否具有宏观和政策判断逻辑,能否对投资资产进行标准化的趋势分析。 “基金公司应尽量秉持客观立场,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尽量减少与基金营销任务的结合。‘路见马晓’。” 真正能在市场上留下声誉的专业人士,可能做过很多轰动的事情,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源于他客观的专业精神。

应该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

从记者日常观察来看,基金公司和投资者经常“各说各的”。 基金公司认为他们的观点很好,但投资者却认为他们“说得很多,实际上什么也没说”。

事实上,如果基金公司能够在发表意见的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或许会更加有效。

国内基金管理人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投资,并以此方式撰写意见。 他们会将“上”部分(主要是宏观经济分析)视为默认且不言而喻的,而重点关注“下”部分(主要是板块行业分析和个股研究方法论)。 但不要忘记,基金经理是“玩游戏”的人。 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深谙游戏规则,而投资者则是“坐在场边看比赛”的人。 他们可能只知道游戏的类型。 ,但对规则知之甚少。 很多在基金经理看来不必要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却非常重要。 了解市场的内在逻辑并感到“安心”是他们的关键。 如果基金管理人在撰写投资意见、基金公司发表投资意见时能够考虑到这一点,可能会提高其意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近年来,基金公司的投资教育活动逐渐加大了投资知识尤其是“噪音交易者”、“损失厌恶”等行为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 基金公司的出发点是“陪伴”和“安慰”,向投资者发出“必须拿到”的信号,但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为什么我能拿到? 依据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大资产配置”,它是所有金融投资的“背景板”,也是每一个本科学历的基金经理专业培训的起点。 基金盈亏等“小问题”应该放到大规模资产配置的“大背景”中寻找原因和解释。 这个领域的知识也复杂而丰富,但支配它的几个基准(分别是经济增长率、国债收益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却很容易理解。 然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并没有系统地输出这方面的投资教育和观点。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