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款蔚来ES8()开始,到丽丽L8/L9、小鹏G9、极氪001/009、揽图Free/Dreamer、高合等车型,中国品牌搭载空气悬架的入门级车型指导价不断再往下看,现在已经跌到了25万-30万元的入门级豪华车市场。
“2025年,很有可能出现售价不超过20万元标配空气悬架的车型。” 浙江控汇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川在近日的一次论坛上表示。
以控辉科技为代表的零部件企业正在实现国内突破,打破大陆、维巴赫等国际巨头供应商以往的垄断。
2022年,理想汽车向控辉科技采购了超过20万套空气悬架,让这家成立仅5年的年轻公司成为空气悬架行业新的领导者,市场份额接近40%。
国内另一家空气悬架供应商宝龙科技近日与蔚来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拟就空气悬架相关产品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2022年,蔚来ET7首次实现国内供应商(宝龙)切换。
下沉式空气悬架也进入了首都的视野。 9月22日,控慧科技宣布完成3亿元C轮股权融资。 这是孔辉近一年来完成的第二笔融资。 截至目前,孔慧科技累计融资近10亿元; 25日,另一家空气悬架“新势力”上海世嘉也宣布获得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这也是该公司近一年来第二次获得支持。
这不仅是资本的盛宴,也是普通消费者的福利。 空气悬架为何从“奢侈品”的象牙塔走下来,正在被更多人拥抱?
■内卷化导致价格持续下降
空气悬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最早使用空气悬架的车型之一是1958年推出的戴姆勒-奔驰300 Adenauer。这款豪华车的空气悬架系统是由博世和戴姆勒-奔驰联合开发的。 它使用气囊代替传统的金属弹簧,设计为豪华、宽敞的汽车,高度重视乘坐舒适性。
这为后来将空气悬架技术引入高端车型奠定了基础,先后出现在宝马、奔驰、保时捷、宾利等豪华品牌的高端车型上。 宝马7系、奥迪A8、奔驰S级、路虎揽胜等均配备空气悬架,起售价分别为82.8万元、82.89万元、94.68万元、142.8万元。
虽然空气悬架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直到60年后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到来,空气悬架的优势才被充分放大,逐渐成为热门配置。
首先,新能源汽车往往配备大质量动力电池,车重比传统燃油汽车重。 传统悬架很难平衡提供软刚度同时保证支撑的两项任务,但空气悬架可以完成。
其次,增加通过性。 传统悬架的金属弹簧刚度相对固定,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路面。 空气悬架可以升高和降低底盘,不仅可以在上下车、高速行驶、通过高度限制时降低车辆高度,而且可以在需要通过性时暂时增大离地间隙。
最后,舒适度更好。 空气悬架用可充气和放气的橡胶囊取代了原来的螺旋弹簧。 橡胶气囊就像气球一样,具有更好的隔振性能和舒适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路况和行驶速度。
近两年,中国汽车品牌开始显现出对空气悬架的需求。 华安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空置股市场渗透率达到3.3%,超过2022年的2.7%。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空气悬架的安装率乘用车占比达到14.5%。 业内预测,国内2025年将达到15%。
空气悬架的应用模式也在不断探索。 2018年之前,BBA集团配备空气悬架的车型售价60万元起。 直到蔚来ES8的出现,价格跌至新低,配备空气悬架44.8万元; 2021年6月,澜图推出澜图Free,已降价至33.4万元; 2023年2月,智机LS7正式上市,售价31万元起,标配空气悬架; 近日,奇瑞星纪ES正式上市,售价22.58万元起。 全系标配空气悬架+CDC,创下新低。
《星纪元ES》
不过,空气悬架也分为单室和多室类型。 多腔室空气悬架的性能比单腔室空气悬架更好,但由于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其成本自然也更高。 “国内每个行业都涉及到内政,车企之间的军备竞赛是常态。如果你的车价值35万元,有空气悬架,如果我不买一辆35万元的车,我可能买不到睡觉。” 郭川坦言,“在激烈的内卷化下,他们(车企)也会选择性价比更好的国内供应商。”
■远离“黑匣子”,自研蔚然成风?
过去几十年,空气悬架相关技术一直掌握在百年国际Tier 1手中。例如,大陆集团和威巴赫在空气弹簧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而在供气装置领域,则被威伯科瓜分、AMK 和大陆航空; ZF、通用汽车和Besidden 专注于可变阻尼减震器。
其中,大陆集团倾向于深度整合空中悬架系统产品。 CAirS送风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集成了空气压缩机、分配阀和控制单元,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这种深度融合可以提升产品性能,为车企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东风蓝图也曾与中国大陆、维巴赫等国外供应商洽谈合作,但进程并不顺利。 当时,岚图还是一家新造车公司,销量尚未回暖,在供应商中也没有很强的话语权。 国外供应商对待新企业的态度一直是不敢冒险,但会开出离谱的高价,看对方是否接受。
蔚来2017年推出的ES8主要采用大陆集团作为其空气悬架系统供应商。 如果细分一下ES8的悬架成本,可以发现当时CDC的成本约为5000元,四个空气弹簧的成本约为4000元。 忽略气管成本,集成气泵控制单元成本2000元,4个高度传感器和3个加速度传感器成本约600元。 元,加上整车厂对整车总装线零部件总装及相应开发的投入,需要投资1万-2万元。
除了价格昂贵之外,据当时蔚来内部人士透露,“大陆集团的空气悬架虽然性能不错,但它是一个‘黑匣子’,车企没有办法定制。”
在今年7月举行的理想“空气悬架技术日”上,力理想车辆工程副总裁刘利国回忆,当时理想曾与大陆集团和威巴赫接洽,但大陆集团只销售整套产品,包括车身、悬架和其他硬件。 必须根据大陆情况进行适配。 Vibach对Ideal L9的月销量持谨慎态度,只愿意以每月5000辆的价格供应Ideal(每辆车需要1套,其中包括4个空气弹簧)。
最终,理想无奈,只能自己开发一些悬架技术,然后交给孔辉公司生产。 正是因为这份独家订单,孔辉科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产品成本降低,质量和品控能力快速提升,为乘用车领域电控悬架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及提供了条件。
“国外供应商的资源大部分都在世界的另一边,他们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供应非常有限。悬架需要技术适应,而不仅仅是使用现成产品的问题。每个型号出来都要进行匹配,大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所以技术服务环节非常重要,国外供应商资源有限,或者重视不够,这给国内供应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机会。” 郭川对比说道。
与进口原装零部件相比,国产空气悬架系统相关零部件的采购单价将明显降低。 据相关经销商报价,同型号国产零部件市场价格比进口零部件低30%左右,整个空气悬架系统价格已降至万元以下。
从趋势来看,“主机厂越来越倾向于分散式定点,最终分散式定点将逐渐取代集成式定点”。 业内人士表示。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主机厂更倾向于引领定制化集成,注重软件开发能力。 例如,大型空气悬架总成可以拆分成供气单元、空气弹簧、减震器、传感器等小总成,并可以独立定制和集成,将空气悬架集成到智能底盘系统中。 这样,软件控制权就回到了具有软件控制能力的OEM厂商手中。
此前,蔚来的空气悬架完全依赖中国大陆的整个空气悬架系统供应,但现在逐渐分流。 例如,小型供气单元总成被分配给中鼎,还与宝龙科技在空气悬架方面展开战略合作。
一些具有“纵向一体化”能力的汽车企业也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这种高价值的汽车零部件。 例如,比亚迪旗下的富迪科技和长城汽车旗下的长城精工都计划自行开发和生产空气悬架。
■写在最后:
业界看好空气悬架的市场前景。 据相关统计,2022年我国空气悬架渗透率仅为1.3%左右,2023年将翻倍达到2.5%。郭川预计,2024年国内空气悬架渗透率将达到9%以上, 2025年将达到15%。“这也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有关,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将体验到电控悬架的好处。”
当然,市场比以前更大了,竞争也比以前激烈了很多。 海外厂商也感受到了危机感。 大陆集团、维巴赫等国际各大厂商都在加大对空气悬架的投入,并且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 一位蔚来内部人士告诉汽车之家,“从蔚来第二代车型开始,大陆集团的空气悬架解决方案也为我们采用了开源模式,更加灵活。”
过去,很多中国车企认为使用国外空气悬架更安全,对国产空气悬架存在很多顾虑。 但理想汽车、揽图等车型的批量匹配也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未来几年,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基于本土化的成本优势和响应速度优势,有望加速空气悬架的国产替代进程。 (文/汽车之家彭飞)
查看类似文章: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