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岁末,A股市场再次陷入震荡调整,上证指数反复在3000点附近波动。 12月13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低开,大盘再次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15%、1.54%、1.66%。
与此同时,北向资金延续前期走势,全天净卖出95.9亿元,本月累计流出286.57亿元。 在此过程中,已有超过260亿元资金悄然涌入A股ETF产品。 上证50ETF、央企主题ETF等产品近期交投活跃,成交量连续多个交易日大幅增长。
ETF再次获得资金“扫货”
11月以来,A股市场先涨后跌,升至3089.77点后呈现下跌趋势,最低触及2930.42点。 12月13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午后逐渐回落。 截至收盘,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1%。
在持续调整的背景下,资金通过ETF入市热情依然积极。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本月全市场股票ETF产品累计净流入264.43亿元。 其中,7日至13日,股票ETF市场连续5天出现净流入,总计超过167亿元入市。
第一财经梳理数据发现,本轮资金最青睐的标的是跟踪上证50指数的ETF产品,本月以来已净流入67.86亿元; 科创100、中证500、创业板等方向的产品也很受欢迎,资金持有量超过33亿元。
从个别产品来看,12月以来净流入超过10亿元的股票ETF产品已有11只。 其中,华夏上证50ETF资金净流入规模最大,超过65亿元; 易方达创业板ETF、南证500ETF等产品净流入超过23亿元。
资金巨额流入的背后,ETF产品交易量也大幅增长。 比如吸引黄金最多的中证上证50ETF,12月8日净流入1.06亿元,当日成交额13.38亿元。 11日至13日,单日净流入分别为15.94亿元、10.93亿元、10.81亿元,对应成交额分别为32.07亿元、29.64亿元、21.13亿元。
央企主题ETF产品也存在类似情况。 12月1日,中国国信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增持中证国信国企科技领先指数ETF和中证国企创新驱动指数ETF。 受此利好消息提振,相关主题指数产品交易也十分活跃。
例如,南方中证国信国企科技主导ETF连续9个交易日成交额过亿元,最高达到5.86亿元; 截至11月30日,这一数字仅为3400万元。 截至12月13日,该产品自月初以来已吸金15.55亿元,总交易额突破25亿元。
国信投资买入的另一只博时国企创新ETF也出现成交量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该产品自12月以来已净流入11.09亿元,日均交易额达到1.71亿元,较11月30日的6400万元交易额增长逾1.6倍。
国信投资表示,未来将继续买入。 虽然后续采购进展并未公布,但市场也对此进行猜测,相关产品再次“再现”,尾盘成交量显着。 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国信确实有后续增持动作。
逆转仍需时日
自2022年4月以来,上证指数在3000点左右波动了一年半的时间。 今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利好消息频传,汇金公司增持四大行股票及ETF产品、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设立私募股权投资上市公司股票等社保基金计划扩大投资范围。 不过,市场震荡走势并未改变。 受访者普遍认为近期利好因素有望提振市场信心,但真正反弹仍需时日。
永盈基金首席股权投资官高楠告诉记者,8月以来,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多项利好政策相继出台。 但市场见底往往滞后于政策见底,明年上半年或许是政策成效的重要观察窗口。
“10月份以来结构性机会已经出现,市场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高楠表示,当前的不确定性来自于难以判断经济是强复苏还是弱复苏。 如果是弱复苏,那么增量增长的行业就会更加有限。 因此,最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几年增长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资金的分化和基本面亮点的减少,是近期市场再次调整至年内低点的原因。” 上海一位股权基金投资研究员告诉记者,资本端的负面反馈仍需要市场的持续增长。 业绩有望改善,这意味着市场后续的复苏过程很可能不会一蹴而就。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资金并不是先行指标,后期可能需要警惕长期修复预期集中在某个时点带来的市场上行风险。 “在更多增量资金入市之前,后续行情大概率仍以震荡和轮动为主,目前均衡配置周期性和防御性板块更为有利。” 他说。
“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具有累积效应,政策传导也需要时间。” 兴业证券环球基金研究部副总监董力表示,当前相关政策已释放出明确的救市信号,市场对政策态度已达成共识。 是的,差异主要在于强度和效果。
董力认为,尽管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但三季度数据为宏观经济复苏提供了证据。 随着信心的恢复,政策的累积效应有望逐步显现。 在他看来,“现阶段保持乐观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
招商基金投资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估值水平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负面因素已经被定价得比较充分,后续政策总量发力、经济基本面触底回升、全球流动性增加等积极预期预计会出现宽松。 发酵后,A股进入底部价值区间。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