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暨科研成果展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举行。 其中,拍卖会上的“竞价王”是来自云南繁育推广中心的一头华西黄牛,成交价66万元。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筹码”。 我国肉牛养殖业有哪些新发展? 未来如何通过种业发展增加人们的“舌尖上的幸福”? 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
华西牛引领肉牛新品种自主选育
“乌拉盖不仅风景如画,也是我国肉牛养殖业振兴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繁育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种肉牛新品种华西牛。” 活动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
共有75头种公牛入围本次拍卖会。 其中,华西牛40头、西门塔尔牛33头、夏洛莱牛2头,来自湖北、河南、河北、吉林、云南、内蒙古等15个核心肉牛养殖场、种牛场、养殖合作社。 拍卖前,专家对参赛公牛进行了现场血统档案核查、生产性能测量和体形评估。 此次拍卖最终成交种公牛67头,拍卖总金额1889万元,其中华西牛拍卖725万元。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岩表示,良种是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肉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拍卖对于促进实现优质优质公牛,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种子企业、科研机构、养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肉牛产业。
华西牛的培育是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成果。
“2018年以来,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被列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任务并给予重点支持。科研人员围绕肉牛新品种培育,致力于摆脱肉牛核心来源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谭说。
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培育的华西牛将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2022年,中国农科院将启动肉牛高产高效技术集成项目,保障华西牛养殖种群的持续选育和快速扩张。 华西牛具有抗应激能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等优点。 现有养殖群体10000多个,核心群体4000多个。 已在内蒙古、河南等10个省区市广泛推广。
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推进至2.0版本
“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牛肉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但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整体生产水平还较低,需要加大肉牛遗传改良力度,提高肉牛养殖能力和水平。”自主创新,尽快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史建忠说。
多年来,在我国本土黄牛养殖和规模化杂交养殖群体基础上,各主产区相继制定了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规划(2011-2025年)》实施以来,我国建立了肉牛遗传改良体系的基本框架,肉牛生产性能不断提高。 2021年,我国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规划(2021-2035年)》,即肉牛遗传改良规划2.0版,明确了发展思路、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和重点任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肉牛养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基本建立,肉牛遗传评价平台建成。 筛选出44个国家级肉牛核心繁育场,建立了2万多头的繁育核心群体,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基因组选育技术平台。
——建立了多种联合繁育组织,吸引全国30余个种公牛繁育站和核心繁育场参与。 开展秦川牛、延边牛、渤海黑牛等品种的持续选育和改良; 在我国品种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杂交选育,育成的舒宣花牛、云岭牛、阿什丹牦牛等品种已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肉牛育种研究重在“联合”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肉牛品种较多,核心群体规模较小,养殖技术体系薄弱,养殖企业自主研发动力不足,联合养殖机制不完善。
“联合育种机制是充分运用先进育种技术和优良遗传资源开展全群选育的基本制度。目前,这一机制在我国肉牛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史建忠说道。
专家认为,下一步应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推进联合育种。 按品种建立国家或地区肉牛联合繁育组织。 充分发挥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优势,整合公牛繁育站、国家肉牛核心养殖场、条件较好的养殖场(户)等多种资源,和育肥加工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实行科学评价。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将与国家畜牧中心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肉奶牛遗传评价总结》,供肉牛养殖场、核心种牛场、种牛站参考。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 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提高育种数据分析能力,推动建立市场化评价机制。
“按照种业振兴行动部署,要进一步加强育种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破问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完善种业种业振兴行动。”肉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谢焱说道。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