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数据,并召开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新闻发布会。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2万亿元,增长563.8比去年同期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减少1764亿元。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存量、各类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0.3%、9%和10.9%。
会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建红,货币政策司司长邹兰,宏观审慎管理司司长李斌重点介绍了信用社会的情况。前三季度融资支持实体经济、人民币汇率、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盈利。 回应房地产金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等热点问题。
邹兰评价9月份的财务数据“总体良好”。 他表示,政策组合效应持续显现,经济金融周期持续平稳。 金融支持扎实有力,财务数据总体向好。 9月份新增贷款增速较7、8月份明显回升,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速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 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继续处于历史低位,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明显回升,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较快高于所有贷款。 经济运行新亮点、新变化明显增多。 供给加快恢复,供需总量趋于平衡。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依然稳固,继续领跑世界大型经济体。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和储备应对突发挑战和变化,将继续进行逆周期调节,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 邹兰说道。
前三季度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阮建红总结道,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为经济复苏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总量上看,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9.33万亿元,同比多增1.41万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加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
从结构看,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2个百分点。 百分点; “专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7个百分点。 普惠性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高于各类贷款增速13.2个百分点。 普惠型小微信贷户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
利率方面,9月份新增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 9月末,存量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9%,比上月末下降42个基点,降幅明显。
今年以来,人民币贷款持续快速增长。 阮建红表示,从结构上看,企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企业贷款增长较多,为稳定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 前三季度,企业(机构)新增贷款15.68万亿元,同比增加1.2万亿元,是贷款增量的主力军。
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1.88万亿元,同比多增3.23万亿元; 短期贷款增加3.99万亿元,同比多增7117亿元; 票据融资减少3355亿元,受上年基数较高影响,去年同期票据融资增加2.5万亿元,票据融资同比明显下降。 家庭贷款同比继续增加。 前三季度,居民户贷款增加3.85万亿元,同比多增3499亿元。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幅在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继续加大,为经济复苏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阮建红表示,从结构上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前三季度,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增加19.52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 二是表外融资复苏,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增长。 三是政府债券融资保持平稳增长。 四是企业直接融资减少。
谈谈汇率
在回答证券时报记者关于中美利差对汇率影响的问题时,邹兰表示,人民币汇率总体没有偏离基本面,人民币兑其他非美元货币走势较强。 中美利差倒挂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近两年,中美货币政策走向出现分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已体现在市场价格上; 从大趋势来看,未来中美利差将逐步回归正常。 市场已在逐步消化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完整信息,中美利差将逐步回归正常区间,这也将有助于支撑人民币汇率。
邹兰提醒,经营主体仍须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 在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一些机构和企业存在资产外币、负债本币的倾向,对汇率风险没有充分估计。 一旦汇率形势发生变化,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市场经营者还是应该聚焦主业,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押宝汇率。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中美利差就是其中之一。汇率走势根本取决于经济基本面。随着我国经济表现不断向好,金融市场步伐加快发展加快,人民币资产的投资性和避险性显现出来,跨境资金流动能够自主平衡,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的基础。” 邹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把握内外平衡,坚持自身第一,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不仅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坚决纠正顺周期、单边市场行为,坚决处理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谈谈房地产金融
邹兰表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政策需要及时调整优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 8月下旬以来,央行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为促进消费、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显着增强,包括推动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降低现有抵押贷款利率的工作基本上即将结束。” 邹兰表示,目前,绝大多数借款人已经立即享受到了实惠。 9月25日至10月1日实施首周,存量符合条件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98.5%,累计成交4973万笔,金额21.7万亿元。 调整后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下降0.73个百分点。 对于其他需要借款人提供证明文件并由银行认定的情况,主行也会在1个月内完成调整。
邹兰表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利息负担明显减轻,提前还贷的动力降低,投资消费信心和能力增强,特别是对工薪阶层和个体工商户来说以及前期利率较高时购房的商业户。 ,效果特别明显。 现有抵押贷款利率的调整将显着影响整个合同期内的利息支出。 预计这一措施的效果将持续发挥,并逐步惠及整个经济。
此外,在房地产领域贷款发放方面,邹兰透露,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高频数据显示重点城市成交活跃度有所增加。 从信贷数据看,9月份各大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比上月增加逾1000亿元,保持明显复苏态势。
浅谈银行如何保持合理利润
利润是商业银行内生资本补充的源泉。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稳定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 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 净息差1.7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保持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又要促进社会融资成本企稳下降,提高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 邹兰表示,利率政策协调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实现银行保持合理利润和稳定降低融资成本两个目标。 央行寻求多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 比如,加强贷款利率自律管理。 针对部分银行向大客户发放极低息贷款的情况,加强自律约束,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作用。 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同时,适当保护银行。 合理的资产回报率将推动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中小微企业领域;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加强协议存款等利率较高的负债产品的自律标准。
邹兰强调,保持合理利润,商业银行要更多依靠市场开拓、业务创新等手段,继续兼顾稳定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 央行将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充分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的重要作用,支持银行更好实现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稳定并减少。
浅谈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3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确定境内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以及5家城市商业银行。
李斌表示,这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总资产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1%、金融业总资产的55%。 它们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银行不同。 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系统重要性银行稳定运行,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有坚实基础。因此,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评估和认定,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要求,对于改善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审慎政策框架,对于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斌表示,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运行总体平稳,发挥着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和镇流器作用。
今年6月末,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2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7%和15.65%,拨备覆盖率达到246%,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和风险补偿能力。
李斌透露,总体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认定和附加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估办法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等相关程序。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稳步扩大宏观审慎管理覆盖面。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协同作用,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不断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更好地支持金融业发展。实体经济。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