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信息不对称”,在浙江省率先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症结所在。 2019年以来,浙江监管局依托“数字浙江”建设基础,会同省发改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牵头打造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浙江省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数据行业共享和应用,用“数据服务”为小微企业融资注入新活力。 平台具有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业务支撑三大功能。 目前已整合58个省级部门的公共数据,支持银行信贷业务近70%的数据需求。 通过多个跨场景的构建,深化业务协同应用,推动金融服务流程持续在线化,显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该平台在全国率先推行全省房地产抵押登记网上办理“对头”模式,实现跨市异地网上办理,平均办理时间少于5小时。 经过三年多的运营,该平台已累计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了34万笔贷款,价值24万亿元,其中首次借款人占比17.4%,纯信用贷款占比26%,纯信用贷款占比93%。 %为普惠型小微企业。 商业贷款。
(二)聚焦“抵押担保难”,推进政府融资担保制度改革。 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解决普惠客户群体融资抵押品短缺的有效途径。 2019年以来,针对省市县法人三级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资金分散、规模效应差的制度短板,浙江监察局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政府推动全省政府融资担保改革。 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1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制度改革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意见》,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整合县域融资担保机构资源,逐步向省市政府提供支持。 转变两级担保体系,寻求放大倍数与风险防控的最佳结合。 截至2023年6月末,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支农和小微企业担保余额202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8.5%; 上半年平均担保率为0.53%。
(三)注重机制体系建设,加强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 一是完善小微金融专业化体系。 推动银行机构单独设立小微金融管理部门,对小微企业、农村、农民等普惠金融服务进行单独考核,提高考核权重。 鼓励设立小微企业专业分支机构,引导规范发展。 督促中小法人坚持支农支小立场,保障县域普惠金融市场供给。 支持设立浙江网商银行、温州商业银行两家民营银行,发挥普惠金融市场“鲶鱼效应”。 二是建立小微金融和乡村振兴监管考核评价机制,从信贷供给、机制建设、产品创新等维度综合评价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情况。 抓住问责机制关键点,发布尽职免责指引,引导银行遵循“合规即免责”的目标导向,激发普惠金融服务内生能量。 三是推广“免本续贷、年审制、循环贷”等还款方式创新产品,建立“连续贷+灵活贷”机制,在浙江省设立网上续贷专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高效解决再融资问题。
(四)注重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小微企业地点广、服务分散的问题,2019年以来,浙江监管局针对小微园区型、供应链型等四类重点小微企业开展差异化细分工作、技术创新型、吸纳就业型。 提高服务准确性的解决方案。 对小微企业园区,建立合作银行(保险)机制,推动小微企业园区分类备案和授信。 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突出“一企一链一解”、“以大带小”。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我们将配合省科技厅推动银行开展清单化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覆盖+增值服务”解决方案。 对就业型小微企业,合理拓宽个体工商户服务边界,将非认证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长纳入小微金融监管评价服务。 针对农民资产盘活问题,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全辖范围推广“农户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引导银行机构多渠道收集农户信息,为农民做好资产盘活准备。家庭资产负债表,根据家庭净资产综合考虑。 年收入、品格、信用审批由村委会和两个村委会讨论,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辖区“农户资产负债表”覆盖率超过60%,信贷户数占辖区农户的30%以上。
(五)聚焦“风险保障难”,着力推广普惠保险。 针对农业、科技、特殊群体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动普惠保险完善和拓展。 结合浙江农业“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发展特点,大力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 2022年,辖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含中央品种)超过130个,险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推动完善首台(套)、首批新材料、首版系列软件的保险赔偿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人才创业相关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保护初创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针对新公民风险保障问题,探索创新商业保险模式,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推广雇主责任保险、灵活就业意外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将惠民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扩大到新公民群体。 例如,杭州“西湖易联保”的新公民参保比例目前超过20%。
2、新十年普惠金融发展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 下一阶段,浙江监察局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发展普惠保险,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客户群的能力和财务健康水平。
(一)加强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用性得到大幅提升。 但数字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数据滥用、欺诈、消费者权益缺乏有效保护等。 下一阶段,一方面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通过数字化运营、场景化创新、精准服务、智能风控、线上化运营等措施,推动金融服务拓展、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和优化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维护金融消费者数据安全。
(二)发展绿色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正逐步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例如,辖内部分银行开始探索将居民绿色行为纳入信用评价,创新“个人碳账户”贷款等服务模式。 下一阶段,要加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普惠金融转型升级,加大对节能减排、绿色技术改造、绿色环保等活动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产品研发。 借助林权抵押、碳汇金融等绿色金融创新,以及未来生态价值的探索和实现,解决普惠客户群体的抵押担保问题。 同时,加强物联网等技术在绿色发展实践中的应用,推动线上服务优化迭代,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大力发展普惠保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业助力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可及性高、保费低、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下一阶段要着力推动普惠保险政策体系、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 坚持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普惠保险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鼓励保险公司优化服务机制、业务模式和产品设计,解决当前普惠保险广度、深度和创新不足的问题着力解决服务问题,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四)改善金融健康,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小微企业和民众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下一阶段,应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关注普惠客户群体金融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负责任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金融稳定性和金融韧性。 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重点普及金融数据安全、金融决策与实践知识,改善消费者金融行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等趋势,加强对老年人、新公民等群体的金融教育和保障,提高其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