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的她们
又双叒叕
又收到礼物了!
2月19日刚收到10吨海鲜
到了第二天
厦门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厦门市海沧医院普外一科副护士长
陈何艳又收到了神秘礼物!
一家武汉便利店
悄悄地为陈何艳以及厦门医疗队
送上了一份零食大礼包
陈何艳和
来自厦门市海沧医院的队员们
收到的暖心大礼远不止这些
不过在其中
最珍贵的莫过于
来自孩子们的“家书”
“妈妈去打怪兽了”
陈何艳是一位“80后”年轻妈妈,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9岁(张陈睿,就读于二年级),小的快3岁。
“驰援武汉,对我个人也是一种成长,我想给我两个孩子做榜样,让他们知道妈妈也很勇敢,希望他们长大也可以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离开了妈妈,孩子们总有些不习惯。“爸爸说,妈妈去打怪兽了!等妈妈胜利归来,一家人又可以团圆了。”
“妈妈,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李雯雯和另外的24位同事一起被编入厦门医疗队一队,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开展支援工作。
她的儿子郭培麟在信中有些难过,“看电视新闻,想在电视里看见你的身影,可看到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医生和护士,却认不出哪个是我妈妈。”
除了李雯雯,她的丈夫也是医务人员。
整个春节期间,他们夫妻俩都在医院一线奋斗着,之后又毅然走上了驰援之路,整个假期几乎没时间陪伴孩子,也没时间过问他的作业完成情况。
郭培麟很懂事,知道妈妈要去武汉,他像个男子汉一样叮嘱妈妈,“一定要把自己保护好,我会在家乖乖听姥姥姥爷的话。自己好好学习,不用妈妈操心!”
郭培麟与妈妈道别
想念妈妈的时候
就写一封信给她
为她加油
“我在家里和爸爸学做饭
等妈妈回来
我要亲手做给她吃”
你们在一线守护“大家”
“小家”由我们来守护
海沧区全面做好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家庭服务保障工作
让医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在海沧,社区与一线医护人员家庭建立起“一对一”对接联系机制,并通过派出指定社区医生、建立教师与医护人员子女“一对一”挂钩关爱机制等举措,提供暖心服务。
新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顺凤为吕伟父母送去降血压药。
经过细致走访调查,海沧从保障生活需求、保障老人就医需求、保障子女上学需求、保障交通出行需求、保障心理疏导需求等方面入手,为28名支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和其他奋战在厦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胡春霞,帮助苏顺玲家属李春花取药后送岗亭,无接触式交接。
一条条解决方案精准地帮到点子上,将温暖送到一线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心中。
截至目前,海沧区共计为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家庭发放慰问金3.9万元,口罩870个、体温计28支,及米、油、生鲜食品、水果等生活物资。
海林社区相关负责人上门慰问肖琦的家属,给他们送上慰问物资
在海沧,越来越多热心人士加入主动服务一线医护人员的队伍。
近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厦门长庚医院、厦门市海沧医院等医疗机构陆续收到海沧青礁村农民颜金荣捐赠的10万斤水叶菜。
在千里之外,家乡福建的海鲜摆上了支援湖北的福建医疗队队员的餐桌上。这些海鲜来自陈何艳的老家——漳州东山县陈城镇岐下村。
如今,在海沧区全方位的保障与呵护下,在一线拼搏的医护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平凡书写伟大
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
是别人眼中的“英雄”
也是别人的爸妈、孩子和爱人
在抗疫一线
他们把温情和感动
写入字里行间!
为医者,应尽责
普外二科副护士长许丽敏
一场疫情,不知道打破了多少个家庭的团圆,也考验着全国医务人员的能力。
医院支援一线的通知一出,我很快就请战了,我们医院这一批援鄂护理人员里,我年纪最长,而且之前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过六七年,我觉得,我该上,也能上。真没觉得自己套得上英雄勇士这样的称谓,对我来说,就是职业使命感。
到武汉后我是第一批上岗的,6小时的工作时长,前后耗费10小时左右。“战友”们把脱防护服戏称为“拆炸弹”,我也觉得我们在隔离病房里工作,有点像进入“雷区”。
病区是持续满员的状态,而且全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可以想象得到,病区就是新冠病毒的世界,而我们得穿梭其中。现在也没有护工和保洁人员,所以分餐喂饭甚至保洁、整理垃圾这些活我们也都要承担起来。
按我们的院感防护要求,要和病人相距一米远,但实际操作中,太难。
那天晚上,我护理的一个病人尿湿了床铺,这要在平时,根本不是个事,换了就是了。可在这种情形下,竟然就变成了高危操作,掀掀被子,可能都会有病毒在暗中涌动。
患者说:“没事,我凑和一下,不换了。”我心想,这怎么凑和得了,必须得换!轻轻地掀开他的被子,尽量控制好幅度,把他稳当地扶到椅子上,一下一下“拆炸弹”般地取下床单和被套,再把干净的床单和被套铺好、套上,病人躺回床上,对我连说了五遍谢谢。这一刻,忽然觉得这个病区也没那么可怕呀!
我所在的科室共有14个护士,这次连我在内有4人支援武汉,我心疼她们,也担心她们,所以尽可能能和她们搭班,不能搭上班,我也要提醒和她们同一个班的资历老一些的同事多加照顾。其中一个叫晓燕的姑娘,92年的,参加工作才刚3年,我怕她经验少会害怕,就在酒店通过视频陪着她穿防护服来回走动,以适应进病区的感觉。
以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是我管,我一来,老公扛,在视频里经常告诉我一些让我听了哭笑不得的事,老公既怕我辛苦,又怕我被感染,一看到医务人员感染的新闻就紧张,我还得经常宽慰他。
我的闺蜜们问我:要扛这么多责任,去武汉了后悔吗?我说: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责任,我来这里就是尽一份责任,应该的。真的应该的。
患者的真心让我温暖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淑梅
今天上5-9班,应该是我到武汉支援以来最忙的一次。
一接班就听说有两位患者病情比较重,我心想我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那么多年了,我更有经验,所以主动申请作为他们的责任护士。
果然,其中一个患者面罩给氧已经升到了最大的每分钟15升,但血氧饱和度还是上不去,最高只到83%,医生建议用面罩呼吸机,老爷子一听就很干脆地拒绝了,说上了呼吸机后想要取下就更难了。
但如果血氧饱和度一直停在这样的水平是肯定不行的啊!我和同济医院的老师“又哄又骗”,总算让这位倔强的老爷子戴上了呼吸机。
另一个老年患者除了新冠肺炎,还有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生活不能自理,我放心不下,时不时过去照顾他。可是这位老爷爷让我感觉有古怪,问他要不要喝水,他不搭理,还挺生气。
我觉得有点疑惑,为什么拒绝我的关心呢?于是我问他:“爹爹(这是我新学的武汉话,称呼老爷爷的)你想不想回家?”
老爷子倒是回答得干脆,说:“想!”
我说:“想要早点回家,就要多吃饭,多喝水,增强免疫力,才能打败病毒,早点回家!”
结果他才说,不想吃饭喝水,是因为担心自己吃多了喝多了,大小便不方便,控制不好拉在床上,会给我们添麻烦。
我听完眼眶顿时一热:怎么也想不到,为了不麻烦医务人员,老人家竟然克制自己的饮食!
同时也有点庆幸:还好我没有被他的表面现象而“蒙蔽”。我赶紧和他说:“爹爹,没关系,你好好吃好好喝,你穿的纸尿裤和睡的床单被子脏了湿了,我们都给换!”
就这样,我陪着他快一个小时,让他吃下了小半碗的饭和一个鸡蛋,竟然也感觉到成就感满满!
希望所有人早日康复
普外二科护师曾淑元
今天是我来武汉支援的第一个夜班,结束后跟着搭班的同事回到酒店,等我洗漱完毕、吃完午饭已经13:00,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回想着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除了运送我们上班的车辆,几乎看不到其它的人员以及车辆,病房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病毒,还有那被感染病毒的患者,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多么的希望他们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家人的身边,让生活回归正常的状态。
患者在病房里无家属的陪伴很孤单,房间里住着三位患者,因为怕传染,都很自律,带好口罩,不互相交流。我希望能用话语来安慰他们、用熟练的护理技术来减轻他们的病痛。
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的人,当我翻开手机,看到家人、朋友、同事对我的问候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我们将不辱使命,共克时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回家。加油!
在一起,就不害怕了
神经科护师陈明艳
不知不觉来武汉有些天了,上班时间紧张而充实,不上班的时间,除了训练,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待着。我都记不清今天是星期几了。很奇怪的是,在这里,我对家的概念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感受。
女儿在视频里,一声一声地叫“妈妈,妈妈”,她才2岁,我没法和她说清楚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家,只说妈妈去赚钱买玩具了,她还挺开心的。
倒是老公,说他都不敢给我爸妈打电话和发微信了,怕他们会怪他没照顾好我让我去了危险的地方,我又感动,又有些好笑:傻瓜,这又不关你的事,我一定会平安回去的!
我有特别好的公婆,公公是共产党员,对我要去前线,十分支持,婆婆向来对我非常关心体贴,我在这边她十分放心不下,所以我每次和她视频,都要让她看一下我丰富的饭菜,她每次都念叨着:“你要吃好,喝好,睡好啊!”讲着讲着就哽咽了,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牵挂之情,心里好暖。
还觉得暖的是,大家在一起,像个大家庭,隔着房间但用网络聊天,一起搭班互相照顾和关怀鼓励,没来的时候,不知道原来有一种力量就叫“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真的就不害怕了。
出太阳了,昨晚下的雪都化了,瑞雪兆丰年,阳光意味着新的开始,寓意着我们新的希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也要加油!
患者一句“谢谢”,值了
肾内科护师林月君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际,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前往武汉支援,当医院派出第一批前往武汉支援的时候,我第一时间也签下了请战书,迫切地希望加入抗疫的队伍当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依稀记得2月8日晚23点许,当时正值夜班,接到护理部的电话问:明日出发武汉可以吗?转眼今天已经是到达武汉的12天了,武汉人民抗击疫情两个多月了。
记得出发当天,八点下班回去整理行李,十点医院集合,中午的飞机飞往武汉。时间太过于紧迫,简单地收拾一下,买了一些御寒用品。令人感动的是医院、科室在紧迫的时间内为我们备了吃的、用的,生活用品、药品齐全,是我们最强的后盾,最大的靠山。
父母这边,也打算等疫情结束回去后再告诉他们,怕他们担心,也没有勇气打这通电话。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坚强独立的人,唯独在父母面前,我就是个脆弱的小孩。
到达这边一切整理就绪后,纠结很久还是给爸妈打了通电话,一听到我过来武汉,妈妈沉默了一会,问怎么一声不吭去到了武汉啊,医院有同行的吗,还是自己去了……爸妈叮嘱了种种:“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是支持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自己要好好保护自己,安全归来”。有了爸妈的叮嘱和关心,更安心了。
刚来的前几天是害怕的、迷茫的,怕自己经验不足给大家拖后腿。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严谨,多学多问。
经过这几次的上班也慢慢适应了,一身的防护装备让我感到呼吸困难,但当听到患者的一声“辛苦了,谢谢”时,一切都值了。
全国人民团结抗疫,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必能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加油!
距离远了,但心却近了
呼吸内科护师 兰凤君
支援杏林医院已经半个月了,从最初藏在心底的一点害怕和担心,随着越来越多规范的培训及深入病房,内心已经逐渐变得成熟。尤其在给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他们许多举动会瞬间温暖人心,那一刻会不由的感叹如果医患关系可以一直这般和谐那该多好!
一天下午给一中年患者采集鼻拭子、抽血,他估计太紧张,好多疑问问我,我让他头偏向通风口,那样患者的呼出的气体会走向通风口而排出病房,这样操作者也会比较安全,他问我为什么头要转向一边,我半开玩笑的说:“你这样做可以保护我呀!”他说:“好,我明白了。”
第二次推开他那间负压病房的门给他发大便标本盒是第二天的下午,他立刻从床上坐起来说:“等一下,别进来,我还没有戴口罩!”说完急匆匆的戴上口罩并远远的躲到厕所门口。
我好奇他的举动:“你为什么离那么远?”
他说:“我要保护你啊,我看你们那么辛苦,每次看你们穿着层层防护,面屏上都是雾,走路都很困难,而且那道门应该特别重吧,你们每次进来其实我特想过去给你们开门,可是我不能呀,我害怕离你们太近你们会有危险,我们要保持距离,这是我唯一能为你们做的事!”
我说没关系,让他不要刻意去躲,我已经做好了防护措施,他只要把头转向一边就好了,但他依然认为离我远一点就是在保护我,怎么也不肯走向我,让我把标本盒放下,等我出病房后,他再去取。
那个瞬间我突然有点感动,感动医患关系的和谐,也暗暗告诉自己不应该害怕他们,他们只是不幸生病了,他们也不是坏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害怕的人,他们此时肯定也特别害怕和无助,他们和我们一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况且他们还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我应该尽自己所能对他们好点,我已经做好了防护,一定不会有事的,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能忘。
疫情之下人与人面对面的距离远了,但心却近了,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房不隔离爱,我们奔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战胜疫情,等疫情结束,所有人能放心的拿下口罩,自由的呼吸自然空气,一起感受春暖花开的美好,一起回想疫情之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新冠的过往。
这么多的牵挂
这么多的感动
想给所有的白衣天使
一个大大的拥抱
期待早日凯旋的那一天!
(今日海沧)
(原标题:除了10吨海鲜,远在武汉的她们,又收到神秘礼物!)
上一条: 防控疫情精准有效, 推动发展加力提速! 厦门召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视频会议
下一条: 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林前综合体报建 总投约14.7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