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的硬仗还未结束,“疫”后重建的号角已经吹响。而打这场仗的杀手锏,就是“大基建”。
截至3月1日,全国13个省市区公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其中8个省份计划总投资金额达33.83万亿元,部分省份尚未公布具体投资额。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
日前,福建省公布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确定省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亿元: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总投资0.87万亿元。
其中厦门重点在建项目107个,包括翔安新机场、地铁2/3/4/6号线、厦门第二东/西通道、厦门新会展中心等重要工程。
2
梳理各地投资计划发现,虽然交通、能源等传统基建项目仍占较大比重,但“新基建”日益成为未来投资新趋势。
近期央行也正密集部署“新基建”,20天内5次提及相关内容,其中2次提及5G网络、在3月4日首次提及“数据中心”。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那么,什么是“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过去的基建更多是指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而新基建是在旧基建的基础上,加上了5G、物联网、IDC、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
为什么要开展“新基建”?
疫情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政策稳增长必要性有所提高,考虑到传统基建的投资效率不高,同时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新基建更适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期间人员隔离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向线上倾斜,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行业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窗口期。
对行业的影响?
首先,与传统基建相似,基建补短板也将会对轨道交通、医疗养老、公共设施等行业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并间接促进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行业;
其次,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狭义“新基建”将直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也将有所受益。
3
相关报道一出来,市场的基建股们就得到上涨,多家券商都纷纷表示看好“新基建”。但也不少人表示担心,这会不会成为“新4万亿”?
【什么是“4万亿”?——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区的影响,中国开启“4万亿”刺激方案,随之而来的还有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这些带动了GDP的增长,但同时带来的还有物价上涨、资源浪费以及房价的暴涨。】
有这惨痛的教训在,人们有这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基建是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而“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
那么这轮“新基建”,和2008年的“四万亿”有何不同?
1.“新基建”的关键是新
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路、公路、桥梁等“铁公基”领域。而“新基建”却是有时代烙印的。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代,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
2.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观点,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单一。
而“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的结果。民间投资在其中声量越来越大。
3.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与2008年不同的是,现在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而回望2008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不过30%。
4.并非是所谓的“信贷放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初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是以信贷放水为主的。但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不过30万亿,如今已是逼近百万亿的体量。
2020年不会是简单的2008年的重现。出于稳经济的考量,即便不得不适当加杠杆,态度也必然是审慎和克制的。
4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新基建”的地位跃升,这对于房地产行业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基建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可以看出,59%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自筹资金,而这笔钱又主要来自于政府征收及出让土地资金,其余小部分收入来源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收益金以及车辆通行费收入等等。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TOP50城市出让土地总金额达4.41万亿,同比增长19.3%。从这一数据来看,加上基建拓展的需求,2020年不仅要靠新基建,还要依靠房地产。
近日,驻马店和广州楼市新政被取消,显示楼市调控依然紧张。因为目前降息仍在继续,一旦力度过大,房价可能再次失控。但事实上,疫情以来房地产调控还是有所放松的,至少目前来看,其他城市出台的相关政策依然有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投资报、刘晓博说财经、正和岛等
上一条: 全国第二!第七!厦门到底有多美 让全国网友羡慕?
下一条: 就餐扫码登记!厦门主要商圈约两万家商户已张贴"安心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