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公募FOF(母基金)规模再次大幅萎缩,较一季度末减少逾100亿元。 公募基金市场规模突破27万亿元,迎来“万基时代”后,素有专业基金买家之称的FOF经历了至暗时刻——净值大幅波动,业绩持续承压,规模连续4年季度萎缩。
统计显示,国内第一家公募母基金成立已近6年,但60%的母基金产品自成立以来尚未实现盈利,公募母基金的发展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遭遇至暗时刻
近6年来,国内公募FOF产品数量和规模自诞生以来实现了快速增长。 最新数量(单独计算)已突破700只,产品规模于2021年底首次突破2000亿整数大关。具体来看,已有近80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布局FOF业务。 共有11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0只以上公募FOF产品,其中4家基金公司发行了20只以上FOF产品,6家基金公司发行了20只以上FOF产品。 FOF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
母基金的发展看似如火如荼,但近期产品总规模却在萎缩。 天翔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FOF管理规模1765.4亿元,已连续四个季度萎缩,较历史高位减少近600亿元。 二季度FOF规模缩水超100亿元,近一半产品净额赎回。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来,部分FOF产品业绩持续回暖,基金赎回的趋势并未停止。
在此背景下,存量FOF持续“瘦身”,迷你FOF频频出现。 数据显示,如果将股份合并起来,近百只FOF产品最新规模均不足5000万元,占FOF产品总数的近20%。
随之而来的是FOF发行量大幅下降。 今年以来,已发行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FOF产品超过30只,甚至有2只FOF产品未能发行。
究其原因,持续的业绩压力被认为是FOF规模持续下滑的主导因素。 回顾过去,FOF规模下降的拐点出现在2022年初,当时公募基金也创下了业绩高点。 随着公募基金业绩持续波动,FOF规模逐渐萎缩,投资者参与热情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按成立以来的口径计算,公募FOF产品中多达60%尚未实现盈利。 亏损最大的FOF已连续三年亏损,总亏损达33%。 纵观今年,虽然不少母基金产品年内逐渐走出困境并取得正收益,但仍有一半母基金未能实现盈利,超过10家母基金甚至亏损超过5%。
能力不足、定位不明确
基金行业已进入“万基时代”,产品和种类过多成为普通投资者投资基金遇到的困难之一。 作为资产多元化投资中有效的投资策略,叠加公募基金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公募FOF被认为是帮助投资者解决资产配置问题的重要产品之一,因此也被市场寄予厚望。 。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公募FOF希望通过投资一篮子不同风格、不同行业、不同主题的基金,减少单只基金波动对基金组合的影响,目的是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
但从近年来FOF产品的表现来看,受市场环境影响,基金净值普遍出现较大回撤,且多数投资者持有体验不佳。 国内公募母基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这背后,基金公司FOF投资能力不足、产品定位不明确,是公募FOF被市场诟病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在监管引导和市场监管下,母基金管理人在投资监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仍有提升空间。 “通过选择不同资产类别的优质基金,追求基金资产的长期增值”几乎是所有FOF合约中约定的投资目标。 不过,仍有部分母基金管理人在调整投资组合配置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公司的产品。 尽管FOF配置自有资金的高比例已被监管层多次勒令,但部分FOF基金管理人在进行投资组合调整时,仍然“游走”在监管的边缘。
FOF涉及的资产组合相对复杂。 仅通过季度基金季报,投资者很难了解FOF的具体投资情况和仓位变化,也很难评估FOF资产的真实价值。 例如,今年1月成立的某FOF产品至今已下跌7.64%,明显跑输大盘。 事实上,FOF二季度末重仓排名前十的基金今年以来均表现良好,这说明投资者很难通过基金报告找到其业绩亏损的根源。
“从近年来公募基金的发展来看,市场高估了基金公司的专业能力。”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曾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再看重仓FOF的基金,虽然目前不少标的基金都是热门基金,但部分基金被FOF纳入投资组合后,基金净值出现回落。 FOF管理人构建投资组合总是缓慢,缺乏资金挖掘能力。 另外,部分FOF管理人的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追逐热门基金,风格和收益都不是很稳定。 例如,不少FOF产品在主题市场景气时买入相关主题基金,导致基金净值波动加大。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FOF投资者除了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和托管费外,还承担投资组合中其他基金的管理费和托管费,这也导致交易成本较高,增加了投资者的负担。
FOF之所以受到市场诟病,除了业绩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管理人投资能力不足外,FOF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FOF持有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 不同的FOF产品合同中约定的投资策略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存在较大差异。 基金销售机构在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销售时,不应一概而论地认为FOF产品“波动小、收益稳定”。 产品”。
一位FOF投资总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参考美国的情况,FOF受益于以养老金、年金为主的中长期资金配置,从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相比之下,在中国,FOF目前主要以个人投资者通过渠道销售为主,以销售渠道为主的商业模式并不适合FOF生存的土壤。 股权型FOF风险和回报较高,但短期业绩难以出亮点; 固定收益FOF存在双重收费的缺点,跑赢同类型固定收益产品并不容易。 叠加的FOF本身需要搭配较长的持有期或封闭期,增加了渠道销售的难度,而且大多数前几年发行的FOF业绩都无法令渠道满意。 国内机构投资者多通过外包专户或自营方式做FOF,很少直接投资公募FOF产品。 可见,国内基金销售渠道的产品偏好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式也是造成国内公募FOF整体规模发展缓慢的“后腿”。
如何破解游戏?
公募FOF是国内市场出现较晚的投资工具。 其主要特点是可以降低持有人持有单一基金的风险,提高整体投资组合的稳定性。 同时,FOF也是投资管理者利用其专业能力和优势,将持有者从繁琐的基金选择和交易流程中解放出来的产品。
虽然公募FOF的发展短期内遇到了阻碍,但长期来看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位资管高管表示,如果周期延长,FOF产品的波动性相对较小,优秀的产品仍会受到中长期投资者的认可。
不少基金行业人士也积极就如何解决备受市场关注的行业痛点建言献策。 例如,针对“偏好”自有基金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建议基金管理人应在基金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有效避免“偏好”内部基金的道德风险。 公募母基金只有真正能够选择整个市场的基础,才能切断利益输送链条,保护投资者的基本权益。
华南某公募FOF投资部总经理建议,为了发挥FOF多资产、多策略资产配置的优势,可以扩大投资范围,适度放宽投资约束。 另一方面,大部分投资者尚未形成长期投资理念,持有期限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的购买意愿。 建议适当调整持有期限。 同时,加强对FOF的投资和教育,在FOF业绩考核和宣传中更加注重中长期业绩考量。
对于公募FOF遇冷的现状,基金管理人在做好投研和资产配置的同时,积极引入长期稳定的基金也是破局的关键因素。
FOF管理人构建投资组合时,应避免受到短期市场波动和热点的干扰。 一些FOF管理人认为,FOF产品可以通过配置一些Beta属性较强、主动股票型基金覆盖范围较小或Alpha能力不明显的方向的ETF来有效填补空缺。
基金销售机构在销售FOF产品时,还需要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FOF产品的投资目标进行综合评估,向具有适当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准确推荐风险合适的产品。 一位投资顾问表示,国内FOF产品类型相对单一,可以根据不同的投资策略和资产类别进一步细分,匹配不同类型的投资。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个人投资者关注的并不是基金产品的操作类型,而是最终能否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下获得较好的回报。从现有产品的业绩结果来看,相比普通的一些FOF基金尚未取得更显着的风险回报率。” 有基金评估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负债错配确实是FOF基金缩水的重要原因,收益比上的优势需要在中长期时间维度上体现,所以理论上来说,养老金基金期限较长将是FOF产品更适合的场景,但目前FOF基金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FOF基金在战略和战术资产方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分配。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