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教育   大学   大学生

2023-09-19 18:05:27 

[摘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劳动教育新的使命。 高等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不断开拓新的道路。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对民族复兴负有责任的人才。 一个时代的新人。

[关键词] 新时代; 劳动教育; 路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艺术和劳动。”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情感认知、劳动心理状态和劳动能力水平。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

正确审视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推动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时代新人、创造美好社会具有深远意义。社会环境。

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有效性,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国家前途、民族希望,关系接班人、长治久安。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高校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要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 高校可将劳动教育与现有学校课程深度融合,通过增设劳动哲学、劳动教育学、劳动管理、劳动法等一系列“劳动+”学科课程,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辛劳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来之不易的生活幸福。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观念,同时增强劳动获得感。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实施“时代新人才魂筑工程”凝聚力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

以铸魂工程为引领,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新时代人才培养强调全面教育,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衔接,并与其他“四育”相呼应。 以劳动立德,劳动教育传递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认真学习、不断追求卓越,乐于贡献; 通过劳动增长智慧,劳动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劳动的本质、内涵、意义等基本问题知识和相关职业专业知识,夯实大学生理论基础,使之能够运用具体的劳动实践; 通过劳动强身健体,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磨炼他们的劳动意志,使他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 劳动教育美。 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强化对美事物的直观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劳动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形成教育。 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大学生劳动精神发展,带头营造光荣劳动的社会氛围。 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光荣劳动的社会风尚。 劳动光荣的本质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工作精神的培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远大于一般社会群体,具有示范效应。 因此,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宣传和“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认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平等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培养和弘扬劳动精神。弘扬大学生精神风貌,激发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营造光荣劳动、美丽劳动、快乐劳动、伟大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头示范、凝聚共识。

新时代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基本原则

_入党动机的最基本指向_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度审视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形成宏观认知,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 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重育人实效,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也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 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的本质是培养德、智、体、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关键在于强调大学生“德”的培养。 “立德”是“立人”的前提和关键。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德”为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道德、劳动道德。 具体来说,劳动教育要从三个层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层面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品格;第二层面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品格;第三层面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品格。 第二个层面是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劳动专业能力。 在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劳动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有特色的劳动专业知识,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习得。 总之,高校劳动教育要把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切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积极构建多元协调的教育格局,这将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努力构建德、智、体、艺、劳技能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必须确立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德、智、体、艺、劳动“五育”的关系,实现劳动科学发展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体系,“五育”相互关联,在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产生综合效应,形成育人、实现人发展的合力。 主体性、自主性和全面系统发展。 需要明确的是,“五育”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形成教育共同体,有利于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学。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开展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劳动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生命本质为出发点,真正关心大学生的个体生活。 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和鲜明的个性培养,不断开展劳动生活教育和劳动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 此外,劳动教育必须以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 不仅要注重德、智、体、艺协调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坚持,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

_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度审视_入党动机的最基本指向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方向

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加强创新,探索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通过融合内外部知识,创新教育形式,开辟劳动教育新局面。 领域。

1、整合知识结构,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全面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其内容包括以文化知识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直接经验。 因此,完善劳动教育体系需要整合相应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效果。

基于知识内在结构的内容整合。 一是在符号表征层面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根据高校课程安排,收集整合劳动教育相关内容。 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典故、劳动传说,讲述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 又如,结合劳动教育相关专题,将不同学科的劳动知识、劳动精神相关内容整合并添加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完成劳动教育符号表征层面的内容整合从基础层面。 二是从逻辑形式层面整合内容,从思维方式层面整合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 例如,劳动教育与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举办机器人设计、城市设计等实践活动。 三是在意义层面整合内容,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核心,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基于外部经验的内容整合。 劳动教育中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都需要大学生的认知感悟和亲身体验。 一是以专题形式整合不同领域的劳动教育内容。 根据不同主题和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可以以学校劳动教育为重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地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接受教育。 二是从研究主题出发,整合不同学科的劳动教育内容。 安排与劳动教育主题相近的科目,结合教学,实现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全面提高,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增强连贯性。 三是从实践形式出发,整合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内容。 根据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兴趣,丰富劳动教育主题,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实现室内外、校内外延伸,调动大学生参与积极性,获得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劳动经历和劳动经验。

2、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文化的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充分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到劳动文化的魅力,从而感染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然后在大学生中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 核心价值。

_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度审视_入党动机的最基本指向

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植根于文化领域,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首先,积极创设劳动教育课堂情境,注重发挥情境对培养劳动价值观、激发劳动行为的作用。 教师可以运用创意情境法,通过相关的故事、图片、视频或事物,将大学生带入具体的劳动教育情境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优秀劳动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劳动热爱和劳动意识。 其次,积极营造劳动教育校园环境,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向大学生传递劳动信息,形成劳动认知。 一是学校要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成立劳动教育相关社团或兴趣小组,利用劳动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邀请劳动模范或劳动模范进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光荣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学校要完善校园劳动教育设施。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为大学生开设劳动农场、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堂、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等方式,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 三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让大学生亲身了解劳动的发展历史,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光荣与美好。的工人。 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文化。 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当地老字号店铺或邀请成功企业家讲述创业历程,弘扬拼搏创新精神。 三是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渠道,创建劳动教育主题网站,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积极传播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人生故事,让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劳动文化创作活动,将文艺创作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综合感官吸收劳动文化的滋养。 。

3、利用先进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推动数字化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有限、封闭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模式,外界对劳动教育的片面认知正在逐步改变。 数字化、智能化对新时代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提高自主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新时代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要依托科技发展,采取多元化形式,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服务于数字时代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是掌握先进技术,丰富高校劳动教育内容。 例如,通过引入Scratch编程课程或STEM课程、创客课程等开展劳动教育,既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创新思维。 二是利用先进技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例如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虚拟劳动情境技术等,可以打破劳动教育的空间限制,为大学生创造沉浸式的教育环境。 此外,高校还可以打造劳动教育在线教学平台,与师生共享全国高校共享的优质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努力“激活”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实现虚拟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有机结合,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00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研究成果高等学校课程》(2020SJZDA144),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李前进、袁胜杰,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

原文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15/16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