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科技场馆主要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 他们通过设置主题展区来传递科技知识,促进观众了解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科学技术高度融合、人工智能给未来社会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的今天,年轻人需要了解科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通过参观和考察,形成对技术演进的历史和未来的认识。在科技场所学习。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世界中保持对发展趋势的全面把握,保持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
(一)跨界创新
科技场馆需要展示科技历史、当代科技成果、未来技术。 他们的展览内容往往通过跨界创新实现创新,特别是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融合,使观众形成多维度的参观体验。 通过有限的科技内容展示,体现出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科技场馆也越来越注重互动性。 在互动过程中,参观者不仅需要用手,更需要被感动。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独特的科技藏品价值标准,通过典型藏品的系列展示来体现科技发展的脉络和思想价值。 因为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是对人类思想的解放,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进一步拓展了人类认知的领域。
跨界发展还体现在科技场馆与其他文博场馆的有效联动。 事实上,文化博物馆场馆中的每一件重要文物都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产物。 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文物,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高质量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发现。 每一件经典文物都可以拍成一篇精彩的科普文章。 文化博物馆场馆与科技场馆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必将迸发出充满想象力的临时展览、课程和活动。 这也是科学教育一个迷人的新领域。 比如,上海科技馆和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博物馆课程,就是跨界创新的有益尝试。
此外,科技场馆展教人员可以跨界担任中小学校外科技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开发贴近青少年的科普表演和展览作品。人们。 科技场馆的藏品也应该走出科技场馆的大门,送到学校进行展示。 学校科技馆、博物馆应建在距离儿童最近的地方,方便儿童参观。
(二)协调整合
科技场馆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平台,也是一所大学。 对于青少年来说,科技场所并不像学校那样严肃、规范、有约束力。 因此,孩子们在场地上往往更加放松,更能体现他们的天性。 这也是学校内正规教育与校外非正规教育的区别。 。
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场馆与学校开展合作。 一些场馆还建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中心。 孩子们可以去科技场馆上课,近距离接触标本、化石、矿石,与机器人和科技互动。 安装是自由交互的。 但纵观全国学校,大多数学校缺乏校外科技资源的支持。 因此,科技场馆不能仅仅发挥自身的力量,而应该承担起科普大平台的作用。 科技场馆可建立校外科普教育课程平台,为中小学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还可以培训校长和学校科技辅导员,邀请科技界大咖举办沙龙和讲座,拓展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知识。 视野和了解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最新的技术成果。
基于这一认识,上海科技馆推出“科普旅行——科技校长空间站”,旨在连接中小学校与科技企业、大学、科研单位,让更多中小学生可以进入科技单位,深入了解科技单位。 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状况,也让更多有志于中小学科普的科技单位走近中小学生。
(三)绿色发展
一方面,科技场馆本身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 另一方面,科技场馆要做好生态保护、绿色能源等方面的科普工作。 上海科技馆、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社科院联合发起“零碳小先锋”活动,发布《中小学生绿色低碳行为指南》,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科技场馆要发展更多绿色相关项目。 比如,科技场馆开发的各类临时展览需要建立更好的联动机制,能够向其他场馆借展,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鉴于科技玩具价格相对昂贵,科技场所可以建立类似国家图书馆系统的科技玩具借阅机制和系统。 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场地内玩耍,还可以借回家在学校玩耍。 在冬、夏、节假日客流高峰期,科技场馆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甚至开设特色夜总会。 有关管理部门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
(四)开放性和多样性
如果科技场馆仅作为科技知识展示的平台,很容易导致不同科技场馆之间展览内容的趋同。 因此,在建设和运营科技场馆时,需要深入贯彻开放理念,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场馆展示和教育活动。
一是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例如,浙江湖州科技馆充分体现水乡特色,设置了水幕涂鸦、激光音乐、水舞等与水相关的互动项目。 四川科技馆建设了具有成都特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二是充分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 科技场馆可以成为科技企业发布新产品以及最新科幻电影和科普作品的平台,开展博物馆之夜、博物馆过夜等有趣的活动。 针对青少年对桌游的喜好,上海科技馆开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桌游,通过游戏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三是积极推动优质科普文化创意产品研发。 我国科普文创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重量级科普文创IP尚未出现。 这需要科技场所和社会力量的深入发展。 上海自然博物馆近日在“如何复活恐龙”临时展览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米博物馆”项目,即在狭小的可移动空间内布置一座小型恐龙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在家里或课堂上建造。 显然,“一米博物馆”开辟了新的创意空间,使得博物馆走进家庭、学校的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造自己独特的微型博物馆。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场馆场外效应。 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往往只注重馆内的建设和活动,而很少关注馆外的展览和活动设计。 于是,博物馆里面热闹非凡,外面却冷清一片。 尤其是闭馆期间,在馆外没有基本的体验。 没有科技元素和科技文化。 其实,完全有可能在科技场馆之外创造出特色的科普文化,尤其是在场馆关闭的情况下,让周围依然充满科技元素。 可以设置一些户外科技互动装置,可以举办户外科技表演,晚上可以免费播放露天科技电影,可以进行科技绘本阅读和科普书籍漂流。握住。 例如,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馆外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矿物公园,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5) 共享连接
针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场馆应加强与科技公司、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临时展览、报告会、及时调整展览项目等方式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尤其是抓住重大事件。 科技活动积极推进科普教育。 中国科技馆推出的“天宫课堂”之所以取得巨大影响力,是因为它利用共享理念,抓住重要机遇,实现科普效益最大化。
数字化赋予科技场馆新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将场馆展览数字化,让线下无法前往场馆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身临其境地参观场馆,农村青少年也能充分享受精彩内容; 另一方面,科技场馆可以将大量的活动课程转化为在线课程,以更加公平、均衡的方式提供给所有无障碍学校,满足更多青少年对科学教育的需求。
目前,科技场馆数字化工作存在大量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的情况。 特别是数字馆藏的标准尚未统一,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科技场馆高质量数字化应用遇到一些瓶颈。 但数字化馆藏、数字化博物馆肯定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跨链技术使得不同区块链的数字馆藏能够在不同平台上自由流通,数字馆藏的科普教育功能将全面开放。 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已将数十万件标本、化石和其他藏品以高清三维形式数字化。 未来向公众开放后,青少年可以通过数字收藏来收集自己喜欢的鸟类或蝴蝶标本,并在线制作自己的虚拟鸟类。 博物馆或蝴蝶博物馆,实现青少年从参观博物馆到打造自己的虚拟专业博物馆的转变。
数字化可以轻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多重联系。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参观者来到科技场馆现场参观学习。 利用数字技术,只要观众愿意,我们就可以为到过场馆的观众提供终身服务,比如推送观众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专家报告、临展信息等。 甚至为多次到访的青少年提供分层、个性化的游览路线和重点展览,为孩子们发展自己的独特特长提供支持,陪伴他们的成长。 还可以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在平台上连接有共同兴趣的年轻人,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度交流。
二、实施高质量科学教育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当前,青少年科普教育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科技场馆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进行更多新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实现转型发展,为科普教育提供更大支撑。
第一,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由于展览空间的限制,科技场馆需要在有限的科技主题中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内容。 这些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规律。 和方法论。
二是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科普教育供给渠道,整合现有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实现系统效益。 学校科学教学和科技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应当统一课程标准要求。 科技场馆的展览设置可参照中小学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一些重要的展览内容应该纳入学校教科书。 反映学生到场馆看到真实设备后会产生共鸣,产生更好的互动,这将引导更多年轻人到科技场馆参观学习。
三是要设置多样、有趣的科普教育场景,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还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报国奉献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近年来,科技场馆在促进青少年科普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整体体育人群方面仍缺乏系统设计。 这就要求场馆加强展览和教学人员相关素质的培养,加强基于科技场馆的多元化活动设计。 通过设立小志愿者阵地、馆内外文明礼仪教育、参观活动有序组织引导、馆内会见科学家等一系列活动,从多层面实现科普教育。
第四,既要提高全体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又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所有青少年,但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来到科技场馆的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都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这在学校里是非常罕见的。 因此,领导老师、科技场馆工作人员和家长可以及时发现有特殊爱好和特长的人。 对青少年给予特殊关怀和鼓励,形成推荐和培养机制,是各方需要提高的能力。
总之,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场馆日益成为集科普传播、科技展示、科普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等要素于一体的大平台。 科技场馆适应时代发展和改革创新,必须加强系统思维。 场馆内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与社会各方合作,为实施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做出贡献。
(作者倪敏静为上海科技馆馆长)
《人民教育》2023年第19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