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谈“未来教育”的专家和文章渐多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未来教育

2023-12-26 21:02:49 

这种撕裂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与教育本身固有规律的撕裂。 每年高考、中考成绩公布后,“分数”都会成为社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一方面,有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比如考出理想的成绩、上理想的学校、找到理想的职业; 另一方面,有国家战略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的根本任务。 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有一定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能终身学习的人。

一是专家所说的教育与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和实际做的教育之间的撕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文章谈论“未来教育”。 “未来已来”是我这两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越听越觉得,一线教育工作者既有期待,也有焦虑。 原因有二:一是对未来教育的看法模糊,缺乏清晰的认识。 当专家谈论未来教育时,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非常高。 许多老师不确定自己将来是否还能胜任这份工作。 我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信心。 其次,与专家的意见相比,大家普遍感觉自己的实际教育工作没有太大变化。 这种反差加剧了一线教师的职业恐慌:我是不是被时代抛弃了?

这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已经伴随我很久了。 我也和身边的老师、校长交流过,逐渐了解到很多人都有这种强烈的撕裂感。 通过观察,我还发现,那些有这种感觉的教育工作者,大多都是还有一定教育理想的人。 他们有责任让教育变得更加合理和有价值,让任何人都不能安于现状,所以有这种撕裂的感觉。 同时,大家也能感受到,在时代的大潮中,在强烈的舆论下,在家长们无限期盼的目光下,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力量都是渺小的,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校长无论是老师还是老师,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现实还是理想,我们似乎都无法抗拒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所以我们只能让这种撕裂的感觉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经过一番思考,我也发现,只要我们跳出教育,从哲学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的本质也能揭示出来。 就是“what is”(实际的样子、真实的情况)和“should be”(应该是)应该是什么、理想的状态)。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两者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一面。 这种撕裂感其实在历史上的很多阶段、很多行业都存在过。 历史也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走向繁荣、步入正轨时,现实总会慢慢接近理想,也就是说,真理总会走向理想。事情应该如此,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都会逐渐得到解决。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即使怀有乐观的信念,如何在现实中找到通往理想的道路,如何摆脱强烈的撕裂感,如何在现实的琐碎矛盾中尽可能地回应理想的召唤,仍然是一个难题。对于每个追求教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令劳动者头疼的问题,而这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首先,教育要体现国家的要求,同时教育也要回应个人当前的需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回应学生和家长的现实关切,切实提高公众满意度,而且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引导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如果我们忽视现实,我们就会失去现在;如果我们忽视现实,我们就会失去现在。 如果一味迎合,我们就会失去未来。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具有一定决策力和影响力的校长,是弥补这一差距的人。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倾听家长和当今社会的声音,认清现实。 但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 我们尽力“纠正”每一项措施中的偏差,让国家要求、教育规律、教育认识尽可能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并与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平衡。

例如,今天的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业成绩,而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校长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充分发挥学校评价的引导功能,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多渠道、全面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被看到,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我工作的学校有一整面墙,无一例外地贴满了去年每位毕业生的照片,我们将其命名为“每个人都很棒”。 在家长和社会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的时候,教育者就必须做好这项“矫正”和“平衡”工作。

又比如,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学校也必须通过课程和教学向素质教育靠拢,向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靠拢。 要强调艺术和体育课程的价值。 这些课程除了教得同样好、力求规范化、专业化外,还必须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比如,在体育课上,我们要求老师做到“四件事”:汗水、技巧、欢笑、尖叫。 这样做才能看到体育课的教育价值与各种智育课完全不同。

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内心的撕裂感?__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内心的撕裂感?

修补心中撕裂的过程,就是在现实与理想、家长需求与教育规律之间不断架起桥梁的过程。 要弥补裂痕,我们必须倾听双方的声音、相互理解,必须不断用行动拉近双方的距离。

其次,我们要乐观地看待未来。 我相信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一定是渐进的。 即使突然发生变化,仍然会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未来将是大多数人都能适应的未来。 这是我乐观的基础。 。 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对于教育者来说,困难不在于如何适应未来,而在于如何引领未来。 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光谈论未来是没有用的。 只有立足当前,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才能赢得未来。 未来并不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和思考的“幻想”。 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未来就在今天,可以通过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来实现。

_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内心的撕裂感?_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内心的撕裂感?

最后想和同样有着强烈撕裂感的影迷们分享一下看电影的感受。 我想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前段时间很流行。 《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和高适的不同命运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现实世界中,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往往处处碰壁,寸步难行,羽翼折断,并最终成为一个问题。 无用的愤世嫉俗者。 纯粹的现实主义者看似如鱼得水,实则随波逐流。 他们很容易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迷失方向,失去分寸,最终成为油腻的利己主义者。 只有拥抱应然,接受实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实逐渐接近应然的人,这才是真正踏实的人。 换句话说,在认清现实真相后,依然坚守理想,竭尽全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英雄主义。

撕裂的感觉证明我们还有理想。 缓解撕裂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现实中用小小的行动慢慢向理想靠拢。

(作者孙海忠单位为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永丰双语实验学校)

《人民教育》2023年第22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