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底线思维,准确把握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人们以食为天,以食为根本。 我国人口众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 截至2022年底,全国耕地总面积19.14亿亩,仅占全球的9%,质量普遍不高。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加强耕地保护对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头等大事”的极端重要性。 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一贯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他要求,要把耕地视为我国最宝贵的资源,必须用硬措施保护好,确保不出错。 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维护18亿亩土地红线为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用途,加强监管执法,继续在严格规范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的基础上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反映的大量耕地不合理流失,要求将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农用地,实行“进出平衡” 。 年内补充可长期稳定使用的等量、等质耕地; 针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减少的问题,严格规定,违法用地整改处置到位前,相应的地方储备和补充耕地指标必须达到“ “冻结”,确保耕地不再减少。 通过一系列措施,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21年和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连续两年净增2022 年。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普遍较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 新时代、新征程,耕地保护的任务没有变得更轻,而是更艰巨。
目前,耕地总量由减转增的基础尚不牢固。 实施耕地用途管制和实施耕地补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占用耕地的角度来看,城乡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各类非农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地会占用部分耕地。 农业结构调整和植树造林造成的耕地流失规模仍然不小,违法用地问题依然突出。 从补充耕地的角度看,占补平衡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 一些地方“进出平衡”落实不到位,区域耕地总量仍在减少; 有的地方非法围垦破坏生态环境,有的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存在废弃、流失风险。 此外,经过多年的不断开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且大多分布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 通过开垦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与一些地方耕地保护意识淡薄,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协调不够等有关。抓好耕地保护。 这也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有关,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
把握重大要求,强化重点措施,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要求。 自然资源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采取更加坚决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推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持系统理念,把握重大要求。 一是数量与质量并重。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联动保护。数量和质量。 二是严格执法。 要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采取坚决有效措施,严格执法监管,切实规范管理秩序。 三是系统推进。 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耕地布局,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规律,结合适宜性原则,进行系统化管理,使各类要素得到保护,各得其所,相辅相成。 四是可持续利用。 要妥善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采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耕地耕作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聚焦守好红线、落实重点任务。 一是坚决稳定耕地总量。 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毕。 下一步,将加快规划审批,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并入库,确保可评估、可审计。 、能追究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永远不超标。 二是继续优化耕地布局。 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启动工作、共同承担责任,推动部分耕地有序恢复。南方部分省份优质耕地流失,优化南北耕地空间格局; 稳步; 推动以“山”代“下”,逐步将山上耕地调整到山脚下,尽可能上推果树苗木上坡,促进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 三是严格考核耕地保护责任。 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对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细化和明确考核规则和方案,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格责任追究和终身制。问责制。
在优化耕地布局、整顿复耕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法规,又要实事求是。 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协调优化农用地布局。 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作物生长周期、市场状况等,充分考虑耕地恢复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科学制定计划,合理把握节奏,稳步推进分类分区。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并留出一定过渡期,坚决杜绝“单一化”、“一刀切”。
落实细化工作,狠抓关键环节。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入住。 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逐步缩小城市发展边界内增量空间利用规模,严格控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各类情况。 如果真要占有的话,数量和质量一定是对等的。 落实相应原则补充耕地。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控,合理确定年度土地利用总量计划,有效调控新增建设用地时机和节奏。 优化建设项目选址,严格执行用地标准,确保不占用或少占耕地。 二是着力盘活存量存量。 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要求,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依靠新增向挖潜存量转变,大力推进“以存换增量”、“以地下换地上”。土地”和“以资本和技术换空间”,推动公用事业用地低成本再开发,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 三是严格监督执法。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扎实推进耕地占补平衡专项整治,重点纠正占不补、补不实、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秩序。 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加大对非法占用、毁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
坚持“以补定占”,强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扎实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落地见成效
关键是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严控占领、补足提升是关键。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统一纳入耕地平衡管理坚持“用补偿定用”,达到严控占用、严格补充、严抓大局的目的。 通过调整管理方式,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考核监督,实现省级行政单位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全国耕地总量不低于18.65亿到 2035 年,土地面积将达到 1 英亩。
改革会计与薪酬平衡管理办法。 按照改革部署,调整完善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扩大到各类耕地占用,从“小占有补”到“大占用和补偿”; 统筹利用盐碱地、其他农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等未利用土地作为补充耕地来源。 新增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用于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将全省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补充耕地指标以及下一年度允许占用耕地的上限。
调整核算与薪酬平衡的实施机制。 按照“国家管理总量、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建立责任分级、职责明确、监督有力的落实机制。 严格控制跨省补充耕地规模,严格规范省内补充耕地指标调整管理,将补充耕地指标调整纳入省级管理平台,坚决纠正和防止追究耕地补充问题土地指标受利益驱动,强制补库,不考虑场地条件。 的行为.
强化补充耕地补偿激励。 占用各类耕地的实施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履行补充耕地的责任。 实践中,补充耕地费主要用于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调动相关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 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检验验收办法,严把质量关。 加强耕地补充及后续施肥、管护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熟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稳定耕地用途,防止退化和废弃。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