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海归等国际人才的大力支持。 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还需要更好发挥海归、留学生等国际化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各领域、各行业的国际化人才。
留学归国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各部委相继推出各类“人才行动”。 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印发《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 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交流与合作。 教育部印发《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包括实施“丝绸之路”留学促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以及“丝绸之路”教师培训推进计划和“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和“丝路文化使者”计划,包括“到2020年,实现与丝绸之路文化使者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规模已达3万人次,“邀请800名著名智库学者、汉学家、翻译家来华交流培训”和“培养150名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方面的国际化青年人才。” 多年来,商务部不断加大资源投入、丰富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训各类人才10万余名。
海归人才在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国际视野等方面以及参与国家治理、中外交流、协会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它们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智库和桥梁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留学人员中80%以上选择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 迅速扩大的海归群体,尤其是留学人员,成为我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为促进我国与地方合作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海归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跨文化沟通优势,加上对当地文化、法律法规、商业模式等的了解,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减少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障碍。对“一带一路”和现有危机挑战提出及时防范和解决方案,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同时,留学归国人才可以利用留学国的人脉资源,吸引更多优秀的外籍人才来华就业创业,可以有效帮助中资企业结识更多合作伙伴,增进互利互惠。增进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了解,达到外资企业更好“走出去”、外资企业更好“请进来”的目的。
另一方面,海归人才凭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办了一大批新兴创新型企业,带动了当地就业。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 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把中国的发展经验运用到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快速崛起的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和不足。 海归人才可以主动与他们开展文化交流,为他们解释疑惑,向他们倾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互信,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充分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旨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成“同学情谊”。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带回技术、思想到带回创新思维模式,海归群体的“内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并不断升级。 新时代,留学归国人才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和思想“走出去”,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留学归国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也为留学归国人才“回国”、助力中国企业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平台。
“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首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我国非通用语言人才短缺问题日益明显。 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石。 “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50多种官方语言、200多种民族语言。 在语言人才方面,除了英语作为最受关注的全球通用语言外,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孟加拉语等非通用语言人才也受到关注。 但目前,一方面,由于培养本土国际教师和引进高水平外教需要时间,师资储备不足直接导致招生规模有限; 另一方面,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专业毕业生可能不会从事相关专业,这也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
其次,国际化人力资源的挑战给企业“走出去”战略带来风险和障碍。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长期、复杂、风险较大的系统工程。 企业“走出去”面临复杂挑战,缺乏具有一定海外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不了解国外市场环境以及被投资国相关法律、政策和文化习俗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这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LinkedIn《国有企业国际化与多元化人才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受访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人才市场时,人才痛点主要存在于中国企业寻找高层次人才难、人才匮乏等方面。缺乏寻找合适候选人的经验。 渠道、企业雇主品牌全球认知度低或缺乏吸引力等,人力资源挑战集中在“质”而非“量”。
第三,中文教育等配套设施的缺乏成为“一带一路”相关企业“走出去”的掣肘。 据统计,海外华人超过6000万,华文教育需求巨大。 尽管全球约有2万所中文学校,但大部分仍处于“兴趣班”阶段,无法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 随着“出国”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企业外派人员担心孩子回国后无法接受正规的中国教育,或者难以融入国内教育体系。 他们还担心长期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 扩大公司的海外业务。 因此,如果海外华文学校无法满足外籍人士的教育需求,不仅可能抑制企业人才流动,还可能间接导致我国人才外流,影响沿线人才队伍建设。 “一带一路”。 当前,我们要把高质量的华侨国际学校筹建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解决国际人才和外籍人士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稳定我国的海外队伍,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更加顺利。
四是“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10年来,中国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加。 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人来华留学。 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共计26.06万人,占总数的52.95%。 2021年,与中国签署共建合作文件的150个国家中,有24个国家将中国列为其十大留学生来源国。 中国在海外留学人员近16万人,约占这些国家留学生总数的16%。 。 在华留学生经验丰富、视野广阔、活力无限、潜力无限,是宝贵的国际化人才资源。 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数量不足,且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来华留学生数量同比下降近年来悬崖。 未来,要进一步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留学。
第五,从国内人才培养来看,我国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强调专业化,容易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弱。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和学科设置尚未与“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匹配。 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综合型人才需求巨大,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大量高素质人才进入“一带一路”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仍以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 外语人才培养等辅助培养模式以技能培养为主,国际规则、文化融合、政治经济演进等国际生态教育和培训仍显不足。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东道国语言和工程技术标准,造成沟通障碍、工作被动。 他们迫切需要弥补自身的短板,变得多功能。
发挥国际化人才优势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国际视野已成为新时代留学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化智库(CCG)《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具有国际视野”带来的优势超过“语言沟通能力强”,成为海归发展最重要的优势。海归群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构建人才丝绸之路也成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举措要走得更深、更踏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通晓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积极应对“一带一路”等外界迫切需要的倡议。 各类懂外语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新时代,海归青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使命。 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为人才培养和人才保护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 支持和支持措施。
一是开展更多留学人才计划,培养国际化、专业化、综合性人才。
当前,出国留学仍然是提高国际传播素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们仍应继续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并鼓励中国学生到那里学习。 特别是要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合作,鼓励更多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通过设立合作培养项目、增加奖学金、公派留学等方式服务“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出国留学。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学位互认协议。 未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国学生“走出去”也将面临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其中,对于非通用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可鼓励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国留学,不断完善和加大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投入,同时为学习非通用语言的学生提供实习,在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保障。 同时,还需要为包括非通用语言人才在内的外语人才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更好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二是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员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工作要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快海外中文学校和汉语国际课程建设。 注重“留学中国”的品牌价值,适当引入市场化方式,允许大学特别是国际声誉较高的大学自主定价,释放大学招收自费留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让来华留学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通过提高奖学金发放比例,可以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地缘战略国家和美国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培养更多了解中国、友好中国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发展全球化进程。 同时,具有来华留学优势的地区可以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比如长三角地区可以以上海为辐射中心,京津冀地区可以以北京为辐射中心,建立优秀毕业生来华留学共享机制。 一方面,可以为优秀的来华毕业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平台。 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储备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完善支持留学生来华就业、实习等特殊政策措施,开发国际人才资源,助力国家“走出去”。
三是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和企业侨胞对学术汉语基础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 依托扎实基础教育的国际教育实践经验,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中资企业独有的华侨国际学校恰逢其时。
推动华侨国际学校建设,首先要加快凝聚海内外华语各界人士共识,构建“中国标准、中国特色”的华侨国际学校体系。共商、共建、广泛认同”,依托中外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利用多种资源获得支持。 推动华侨国际学校纳入“一带一路”等政策体系。 二是建立华侨国际学校建设协调机制,以专项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华侨国际学校建设,有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尽快出台华侨国际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或法律法规,为海外学校发展提供明确依据和指导。 四是动员多方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现有国际教育资源,鼓励境内各类国际学校“走出去”办学,支持2万多所华侨学校转型,拓展中外办学形式。 ——对外合作办学,争取地方政府或民间力量的资助。 五是加强师资、教材、教法资源的准备。 海外国际学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发课程。 我国尚未聚集国内专家开发出能够代表我国基础教育水平、适合海外群体、并得到国内外大学广泛认可的课程体系。 鼓励国内师范学校开设境外国际学校所需的各类师资培训项目,开发兼顾中国特色、本土特色和世界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注重创新教学方法。
华侨国际学校的建设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华侨国际学校建设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 有助于促进民心相通,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汉语教育需求; 有利于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方案; 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分享中国基础教育经验。 推动国际教育发展不仅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主席)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