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中国杂交水稻专家:向当地撒播增收减贫希望种子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杂交水稻   农业   水稻   三农

2023-09-03 14:01:37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我现在是半个‘马来西亚人’了,我的肤色和当地人差不多,也听得懂语言,他们都说‘马来西亚语’。” 近日,扎根马达加斯加15年的中国农业专家胡跃方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他对这个东非岛国的深厚感情。 多年来,像他这样的中国农业专家和援非工作人员不断支持中非农业合作,不仅给非洲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也为当地增加收入、减少贫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贫困。

在距离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里的马伊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头顶蓝天,脚下厚土”。 但胡月芳知道,他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是为了推广杂交水稻。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的重要粮食作物。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优质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国家每年都要进口大量水稻。 然而,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 胡月芳告诉记者,马达加斯加虽然水资源丰富,但耕地保水性差,水利建设滞后。 “下雨后,雨水很快就从地面流走。” 而且当地没有化肥厂,农民无法承担高昂的进口化肥成本。 因此,大多数农民宁愿不使用化肥或只使用少量化肥。 在此背景下,杂交水稻只能算是具有增产潜力。

_袁隆平讲禾下乘凉梦的珍贵影像_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

幸运的是,解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中国农业专家带领当地群众挖沟渠,对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门和当地农业骨干进行各种培训,让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耕方式和中国杂交水稻在田间的“神奇”。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15年。 此外,他们还在当地培育了三个杂交水稻品种,能适应高、中、低不同海拔,抗病虫、抗倒伏、高产、米质高。

当地农民蒂娜多年来一直种植中国杂交水稻。 她坦言,2017年第一次接触杂交水稻时,她有些担心。 但事实证明,“同样种植面积,地方品种的产量为900公斤,而杂交水稻的产量可达2吨”。 蒂娜说,产量和收入的增加让她很高兴。 她希望政府积极配合推广杂交水稻,早日实现粮食独立。 据深度参与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介绍,自2007年以来,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已达7.5万多公顷,目前平均单产公顷产量可达7.5吨左右,是当地水稻平均产量的2至3倍。

袁隆平讲禾下乘凉梦的珍贵影像_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_

马达加斯加农牧部农业司司长费诺·安德里亚马纳利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想要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本地化制种至关重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育种基地,降低杂交水稻种植成本,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怀揣理想的胡月芳也决心坚持下去,“我不能离开,我必须克服困难,建设种子基地,实现年产5000吨的目标。”

袁隆平讲禾下乘凉梦的珍贵影像__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

中国援乌人员也面临土地肥力差、农作物品种少、生产技术落后等挑战。 2012年以来,中国开始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向乌干达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与当地农民分享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分两期顺利开展,三期已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 中国当地农业专家组组长张晓强告诉记者,中乌南南合作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举办农业技术培训25期,参加人数超过1500人; 培育水稻、小米、高粱等高产作物。 技术规范将有效提高项目区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 据乌干达媒体报道,仅在卡贝拉项目现场,中国专家对苹果进行的综合技术指导就使数千名果农受益。 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当地果农收入增加了5倍。

_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_袁隆平讲禾下乘凉梦的珍贵影像

对于中非农业合作,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尔维斯特·阿纳米认为,中国的农村转型和农业现代化令人印象深刻,包括通过精准农业和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技术使数千万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有可能为非洲带来粮食和营养安全革命。

【环球时报驻非洲通讯员 张旺 邢晓静 刘鑫 环球时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照 环球时报记者 王东】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