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青海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大学 基础教育
2023-09-15 05:03:28摘要: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整体水平,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部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旨在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发展,提高办学整体水平,提高师范院校办学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援青海师范大学协同提质实践为基础,总结中西部师范院校围绕发展目标、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员工联动,深化合作共赢。
关键词:师范教育; 协作质量改进; 模式创新
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的通知》,决定实施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教育部重点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批薄弱师范院校,按照“中央领导、地方支持、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提高师范教育整体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乡村振兴。
协同提质计划以“1+M+N”组团方式,由1所高水平师范大学牵头,M所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协同参与,重点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基础教育服务 对入选的N所地方师范院校在能力建设、学校管理和发展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建立高水平师范院校与薄弱师范院校的支撑机制,实现集团内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信息互通,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造血功能,构建优秀教师教育体系。 强化优秀教师培养能力,推动师范专业发展,提高中西部师范院校整体教育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该计划最终确定由10所高水平师范大学牵头,30所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协同参与,10个小组协调32所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选派学生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协同素质提升夏令营。吴启云供图
中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发展面临新机遇。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口支持是发达地区引领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987年,原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印发了《内地与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支持与合作会议纪要》。 1992年,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组织对口支援民族贫困地区教育。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了“东部地区学校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支持省贫困地区学校项目”。 上述措施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学校支持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 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西部地区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通知》,标志着西部地区大学对口支援计划正式启动。 201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持的意见》指出,受援高校要显着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 [1] 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规划(2012-2020年)》正式印发。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教师培训,重点为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通过偏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强调“坚持突出重点,加大师范院校和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力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素质师资培训的“力量”。 同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的通知》,标志着教师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正式启动。 上述政策,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到双向,从间接到直接,不断培育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自主发展能力,逐步缩小中西部师范院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地区和层次,为早日实现东西部师范院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协调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当然,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中东部地区大学相比,西方大学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 大多面临政府投入低、教育经费短缺、校园及建筑面积、资产设备不足、信息化不足等问题。 存在水平低、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 [2]资源匮乏必然影响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 “引不来、留不着、用不好”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的管理服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 科研已成为影响中西部师范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此外,由于一定时期大环境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去教师化”的倾向,将有限、稀缺的教育资源投入到非师范院校建设中。 ——教师专业,导致教师教育整体下滑。 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目标设定不够准确,课程安排缺乏应用性,培养流程相对简单,直接影响师范教育质量,导致高素质高素质师资供给不足。师资水平低下,导致西部基础教育难以维持。 快速发展。
“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022年4月,根据教育部部署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制定印发了《教育部教师教育质量协同提升计划北京师范大学集团工作方案》,正式确定为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作,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三所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联合支持青海师范大学。 经过三年的发展,帮助青海师范大学在整体管理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基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青海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特色化、高水平的学校。师范大学。 ,不断为青藏高原地区输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一是“一校一策”做好顶层设计。
“协同质量提升计划”在前期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和经验基础上,按照“一组、一案、一校、一策”的原则,为各薄弱师范院校制定质量提升方案,精准匹配高水平的地方师范院校。 发展。 作为龙头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一直是青海师范大学“集团式”帮扶的牵头院校。 201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省级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北京师范大学向青海师范大学提供对口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流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研究、短期交流等方面提供重点专项支持。相关管理人员。 帮助青海师范大学擦亮学校“认识”,聚焦教学主业,做强做精教师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立足西部、扎根高原,办好满意的师范教育人们。 五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对青海师范大学实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口支持,助力青海师范大学实现跨越式新发展。
2022年,教育部将青海师范大学纳入教师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协同援建,统筹集团整体力量,共同发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符合学校特点的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重点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管理与发展建设四个方面,突出高水平专家支持、骨干教师培养、双向教师交流、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体系优化和能力提升,开启了青海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二是聚焦需求,精准发力。
要做好援助项目前期论证和规划,既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铺张浪费,选择受援国和人民最需要的项目。影响最大。 [3]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和研判,帮助青海师范大学明确援助需求。 在师资能力提升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选派专家教授深度参与青海师范大学细化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教育教学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组织各类专题培训,规划教师交流和进修。 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工程为抓手,突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 同时,陆续立项重点项目建设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项,荣获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3项。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青海师范大学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科研项目49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项,开展学术讲座45场,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级学术会议及论坛7次。 在学生协同培养方面,每年选派60名青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相应专业学习一到两年,联合培养青海师范大学教师专业本科生。 2+2”和“1+3”型号。
三是上下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创造性地构建了“自上而下、点对面、深度参与”的对口帮扶体系,并与青海师范大学在校级领导、院系、教师、学生、学科和专业。 10项“一对一”嵌入式协助工作。 校级高层互访频繁,青海师范大学各院系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应单位实现全面工作对接。 北京师范大学30余名干部赴青海师范大学就学校管理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 青海师范大学选派50余名骨干教学管理人员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 近百名辅导员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专题培训,拓宽了管理干部的视野,提高了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双方联合开设暑期学期,系统推进导师培养和学生联合培养,让西部高原的学生享受到了全国最好的师资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显着提升。
基于“协同质量提升计划”的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发展战略
“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这是深化实施“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的创新举措。 该规划直接针对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核心领域和重点功能。 对于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主体地位,实现全员联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定向培养、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援计划。 “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是为党为国育人的“百年大计”。 因此,作为参与主体、支持机构、受援机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等都应该提高认识、提高立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伟大复兴梦深刻认识实施“协同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意义。
对于受援高校来说,参与“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这个计划中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出击,才能促进自身新陈代谢,实现升级。 对于支持高校来说,参与“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实现教师教育主业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 这个计划只有完善配置、加大帮扶力度,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 对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参与“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大力发展当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机遇。 只有加大投入并积极参与该计划,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协同质量提升计划。 质量提升成果丰硕。 对于社会力量来说,参与“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是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公众认知,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是围绕质量提升目标,持续有针对性地发力。
“协同质量提升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水平,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师范大学体系,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中西部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具体来说,中西部地区32所援建师范院校是为了提高卓越师资培养能力,助力高等师范教育高水平发展,增强中西部师范院校的社会辐射作用。地区。 这些质量改进目标的确定,一方面必须切合实际、落到实处。 在聚焦师范学校主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口支援高校、受援高校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任务、项目、进度、资源等,科学谋划,真正形成务实的“一校”。 ,一项政策。” 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敢于创新。 从受援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集中支持力度,聚焦可以突破的领域,促进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协同质量提升计划》的学科建设需求中,青海师范大学明确提出,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围绕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带动学科建设升级在支持高校的综合指导下。 建设需求的制定既不能好高骛远、高喊口号,也不能没有突破、没有重点。 只有坚持目标牵引,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力,“协同质量提升计划”的成效才能持续释放。
三是深化合作共赢,谋求协调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王家谊指出:“协同质量提升计划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协助,虽然有重点支持的院校,但重点应放在各高校在质量提升方面的提升。”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禀赋和特点也需要提高,通过这个计划,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和人才交流的大舞台,促进高职院校的共建共享。 ——优质课程和教师人才的互助进步。” [4]这是支持大学和受助大学之间的双向旅程,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 作为“授人以鱼”,资助院校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资源,但缺乏下级师范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本土化成长的特色。 作为“授人以渔”的依托院校,由于办学能力不足、外部支持不足、学科和主要景点薄弱,师资队伍水平较低,教师发展的主动性不强。教育需要改进。 有鉴于此,该计划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协作、优势互补,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参考:
[1]夏冰,沉翁安生。 师范教育协同质量提升计划政策检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2] 董云川,项志杰,蔡宗模. 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自强”与“帮扶”方略——第四届西部高等教育论坛回顾[J]. 重庆高等教育研究,2022(1)。
[3] 郑刚,吴小伟。 东西方大学对口支援回顾与展望[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3)。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