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力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定价基础(MLF,中期借贷便利)不变、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等。 尤其是今年净息差持续收窄,明显削弱了报价银行降息的意愿。
作为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净息差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但这一指标却面临困境——2023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创下历史新低。 42家A股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加权平均净息差为1.72%,同比下降22个基点。 一家主要银行的净息差收窄至1.3%。
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一端是负债,如存款、同业融资等,它决定资金成本; 另一端是资产,即银行资金的投资方向,决定收益。 对于银行来说,资金成本越低,资产价格越高,利差越高,盈利能力自然就越好。
净息差持续承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LPR持续下行、资产收益率下降、存款长期化等因素。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净息差持续受压的主要原因是债务成本居高不下、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 某大型国有银行分行行长告诉记者,价格低迷主要是LPR下调以及市场资产不足造成的。
进一步挖掘,信贷产品的同质性和风险策略考量都会影响银行的净息差。 某城市商业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信贷产品同质化导致各机构进行价格竞争,导致收益率下降、净息差较低。
当前紧迫的现实是,净息差尚未稳定,并可能继续下降。 作为市场认可的零售标杆银行,招商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净息差为2.19%,同比下降22个基点。 三季度净息差2.11%,较上年下降5个基点。 该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彭嘉文坦言,净息差将持续承压。 这是因为LPR下调和资产供需带来的定价下行压力仍将持续,而存款结构的变化使得存款成本仍然相对刚性。 此外,现有抵押贷款利率下调的影响将持续到明年。
从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贷款占多数。 利差持续承压,经营压力不言而喻——赚钱的空间越来越窄。 捍卫利差是当前所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应对思路集中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如控制负债成本、提高活期存款比例等。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银行应将资产负债管理视为利差风险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特别是负债成本管理。 这或许是银行未来更重要的任务。
廖志明认为,应拓展更多业务种类,减少对利差的依赖。 回顾今年,不少商业银行在扩大非利息收入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理财业务中间收入、金融市场业务投资收入等。
“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净息差的下降还没有结束。日本银行业的净息差已经从2000年的1.5%下降到现在的0.5%。” 曾钢表示,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未来国内银行的利差将会进一步下降。
曾钢认为,商业银行应着力提高应对利差收窄的能力。 “银行必须承认利差下行的现实。在此背景下,降本增效将是未来比管理利差更重要的手段。”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