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私募基金行业的费率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业绩报酬的计提方式,屡次引发投资者争议。
此前,有投资者爆料,2021年9月,他斥资150万元购买了一家百亿量化私募公司的中证500指数成长型产品。 一年半后,他仍然损失了近10分,但他被告知超额收入的绩效补偿总额超过3万元。 近日,有投资者反映,其投资某量化私募指数增强产品时,持有期间收益为负。 但在按照超额收益计提绩效报酬时,却被扣除了数百万元。
虽然这种绩效薪酬计提方式符合基金合同的要求,也是目前市场上指数增强产品常见的计提方式之一,但其合理性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并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质疑。 该提案强调,在计算绩效薪酬时必须优先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这直接回应了此类争议问题。
部分机构主动降低收费
在部分产品费率引起投资者不满的同时,一些机构也开始主动降费。 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管理人相互角逐的竞争格局中,私募基金机构之间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 与此同时,私募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小型私募基金突围的难度越来越大。 大的。 在此背景下,降低收费的尝试开始出现。
例如,渠道内百亿私募基金近期推出的一款股票产品,采用新的收费模式,以“年化单利10%”为计提基础,由管理人直接收取的管理费为低至0.5%。 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知名私募基金经理但斌也发文称,旗下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收取管理费。
除了百亿私募之外,一些新兴私募也通过降费吸引关注。 去年11月,量化私募宏源太平宣布,当月认购/认购其新CTA产品,将享受“一年免手续费”折扣。
不过,一位第三方平台渠道人士认为,目前只有少数私募管理人降费,大部分是在成立初期或业绩不佳等特殊时期采取的临时措施。 那些业绩稳定的领先私募基金管理人还没有加入,所以远谈不上价格战。
利率分化或长期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在海外,在美国等成熟的金融市场,超额收益相对难以获得,因此不同策略的产品费率差异较大。 其中低波动策略和Smart Beta策略的产品固定管理费相对较低,低于目前国内水平; 而获得超额收益能力强的另类策略管理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定价能力,另类产品的费用高于国内产品。 高绩效薪酬率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那么在中国,目前“2+20”的费率结构合理吗? 降费会成为长期趋势吗?
某知名FOF机构总经理表示,随着市场上类似策略的私募基金供给量的增加以及投资者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供需双方对于费用的讨论空间更大。 “价格战”的出现是符合经济学的。 正常行为的原则。 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随着渗透率和同质化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对价格会变得更加敏感,因此未来费用的降低将会持续发生,直到供需达到新的平衡。
有机构认为,只要是私募,无论业绩好坏和收入来源,收取2%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肯定不合理。 私募行业是市场化行业,应理性对待“价格战”。 价格竞争是正常现象。 未来,性能好、有竞争力的产品,费率就会高,反之亦然。 这是正常的充电系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