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结束。 今年,注册制全面实施,掀开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一页。 人民币汇率双向大幅波动、金融对房地产的支持持续加大、万亿国债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一系列“组合拳”聚沙成塔见效,展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正如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今年经济的总体评价:“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形势向好,为明年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要求,体现了对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向好势头、继续推动经济实现有效质的提升和合理量的增长的深入思考。 也蕴藏着经济工作的新动向。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惊涛骇浪中坚定前行。 虽然不容易,但感觉成就非凡。 《证券日报》推出年终回顾系列,回顾2023年的精彩故事。
完整的注册系统:
市场生态全面优化
2023年,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实施将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资本市场将由此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月17日,综合登记制度相关制度规则发布实施。 4月10日,随着首批10家主板注册制公司挂牌上市,注册制改革第一步圆满结束。
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递进式、阶梯式发展的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各板块特色更加鲜明,服务技术创新的能力增强。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12月12日,今年A股共有277家公司上市,共募集IPO资金3232.5亿元。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占比95.3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近半。
同时,监管部门对出入口进行管控。 发行过程中,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责任和中介机构的“把关人”责任得到收紧。 截至12月12日,今年已有255家公司终止上市申请; 在退市过程中,退市监管不断加强,“空壳僵尸”公司清算加速,今年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已达44家,创下历史新高。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登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生态全面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得到全面优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 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广泛、普惠的直接融资平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全面登记制度的实施并不意味着登记制度改革已经完成。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深化和巩固股票发行注册制。 这是对登记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证监会首席律师焦金红表示,注册制改革的真正完成,需要一个长期互动、反复博弈的过程。 它不可能一朝一夕、一劳永逸地实现。 必须继续“深入、务实”。
展望明年,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注册制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相关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监管部门将继续优化发行审核流程,提高发行效率,加强对上市公司质量和信息披露的监管,促进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资本市场活跃:
政策“组合拳”发力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激活资本市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资本市场活跃”被多次提及,体现了政策层面对这一目标的重视。 活跃的资本市场对于投资者、实体企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市场活跃度和吸引力,需要形成政策合力,从投融资两端入手,确保市场稳定和长期发展。
北京领军高端人才高级研究员、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市场信心角度看,“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助于逐步扭转市场悲观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 长期信心。 从经济角度看,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助于实现金融支撑科技发展、科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者财富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活跃资本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的综合运用。 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部门推出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规范减持、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措施。 7月份以来,证监会启动公募基金收费改革第一期、第二期。 按前两期公募基金降费措施计算,预计每年为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200亿元。
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也是“活跃资本市场”的关键。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优化保险公司风险因素,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回报长期评估,开辟更大空间增量保险资金进入市场。 。 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目前,股票和股权资产的投资比例最高分别可达40%和30%。
根据刘向东根据近年来保险资金对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比例测算,今年四季度保险资金可能有约1230亿元资金入市。 按照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规模测算,未来社保基金入市资金可能约为1400亿元。
明明预计,未来,为进一步增强市场活跃度,监管部门将继续重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优化股利制度、鼓励上市公司回购、限制大股东减持、强化减持等。信息披露。 这些政策将在投资者信心逐步改善的推动下,A股有望迎来市场复苏。
人民币汇率:
双向波动明显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征明显。 由于美元利率高企和全球避险情绪升温,美元指数升至2003年以来最高水平,带动非美元货币对美元集体贬值。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19:00,今年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分别贬值3.14%和3.51%。
虽然相对美元有所贬值,但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 12月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8.81,较6月末升值2.14%,较上年末升值0.14%。
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市场供求总体平衡,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际收支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明显走强。 截至12月11日19:00,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上涨2%左右。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认为,人民币汇率快速反弹主要体现在同期美元下跌带来的被动升值。 近期中美关系稳定性有所增强,中美利差倒挂在连续7个月扩大后于11月转趋趋同,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攻”作用。
明明还认为,11月以来美国经济数据走弱带动美元指数下行,中美利差倒挂收敛导致资本流出压力放缓,10月数据验证了边际国内经济复苏向好趋势,持续的政策发力助力内外六大利好因素集中释放,包括预期改善、中美元首会晤有利于稳定中美关系、以及结汇需求的季节性增加,推动人民币走出弱势波动格局。
展望2024年,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反弹。 明明认为,在国内基本面支撑以及海外加息周期逐步退出的影响下,人民币币值有望企稳反弹。
王庆表示,2024年国内经济将进一步恢复正常运行水平,人民币内部贬值压力将趋于减弱。 此外,美元可能小幅贬值,人民币汇率中心较2023年小幅上升,CFETS等三大人民币汇率篮子汇率指数将继续保持稳定。
房地产融资:
“三支箭”持续增加
对于正处于低谷期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其资金密集的特性使得融资政策的支持变得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
回顾2023年,中央稳定楼市的决心和力度显着增强,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态度进一步实质性好转。 具体表现是,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原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即“金融16号文”),开启了房地产行业进入复苏期后金融业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 今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明确了25条加大对民营房企融资支持力度的支持措施,延伸银企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深入互动。
在此期间,政策还延长了部分“金融十六条”,即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延长支持经济平稳健康金融政策期限的通知》。 《房地产市场发展若干意见》将贷款、信托展期等政策适用期限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末,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延长房地产企业现有融资期限。
同时,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平等对待所有不同所有制的房地产企业,满足其合理的融资需求,对正在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毫不犹豫地放贷、抽贷、断贷。通常情况下。 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 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筹集股权融资。
“加大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支持,不仅化解房地产风险,也推动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中植研究院企业研究部主任刘水表示,今年“三支箭”已经出现,“政策的持续加大力度,有利于改善房企融资环境,提高行业预期,从而达到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目的。”防范风险。
虽然当前支持房企融资的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但在刘水看来,未来还需进一步努力。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23年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债规模略有扩大,即比去年同期增加2家,达到15家。 不过,今年前11个月,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行的信用债金额占比分别为6.4%和4.6%,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1和4.7个百分点年。 国家统计局目前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降幅继续扩大。
刘水建议,未来要加快落实支持民营企业的详细融资政策,比如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增加信贷、发行债券、扩大产能,加快审批实体股权融资等。房地产公司。
数万亿美元的国债:
帮助稳定增长
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政府今年四季度将增发2023年国债。 1万亿元。
财政部表示,新增国债资金5000亿元初步考虑在2023年使用,2024年结转使用5000亿元。
此次增发国债释放了补短板、稳增长的信号,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巩固三季度以来经济复苏势头。 王庆表示,考虑到明年该基金还将继续投入,增加政府发债的稳定效应将不断显现,有利于引导经济回归正常运行水平。
据中信证券测算,今年四季度发行后即投入使用的5000亿元国债将带动四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速1.42个百分点点; 明年计划投入使用的5000亿元也有望直接拉动明年的增速。 全年名义GDP增速提高0.37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介绍,新增国债用于应对部分地区灾后重建、提高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部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给地方政府。
王庆认为,这方面意味着财政政策将继续在保障民生上下功夫,有助于弥补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短板。 同时,也将阶段性增加市场需求,特别是有助于保持基建投资较快增长水平; 另一方面,增发国债全部分配给地方政府,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使地方政府能够在年底投入更多财力稳增长。今年和明年初。
谈及国债增发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万亿国债的发行对短期市场造成了一定扰动资金,但相对有限。 一方面,除了国债增发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到期日大、年底纳税等都是影响短期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积极导向,市场预期充足,央行采取多种工具可灵活操作保护资金,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合理充裕。
外贸:
结构稳定、优化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推动外贸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3月2日,商务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主管部门开讲”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外贸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 从稳政策、稳市场、稳贸易渠道三个层面着力稳规模; 并从三个层面优化结构,包括优化贸易方式、优化外贸供应链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培育贸易新动能,从而增强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
以此为基础,今年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稳外贸“组合拳”。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部门面临不少困难。从外部环境看,外需持续疲软、贸易风险上升,给我国外贸带来较大压力;从内部环境看,经营成本上升制约了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开放研究院教授卢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我国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便利跨境业务人员交流,加强对外合作沟通促进合作,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加快外贸创新发展,通过推动贸易数字化、绿色化,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一系列政策“组合”为外贸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7.96万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1.2%,进出口总额连续2个月同比增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以来,“三新”出口和进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口业绩为外贸增色不少,未来还将继续。 是我国外贸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
新增长引擎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5G工厂、互联网医院、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赛道物流等体现了数字化充分赋能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数据资本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优质数据的积累,我国数实融合正迈向更广范围和深度的新阶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正逐步从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农业、能源、建筑、通信、外贸等行业拓展,形成更加创新的产业链。
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了新的定位。 依托超大型市场和海量数据资源,大企业发挥标杆作用,向各细分行业深度输出数字技术研发和数据挖掘能力,积极打造产业生态或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数字与现实的融合,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动力,朝着“专业化、专业化、创新化”方向转型升级,提高效率、行业的有效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数字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5G网络建设、云网协同发展、“东数西策”工程、数字安全壁垒夯实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作用。
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成立。 11月25日,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3年全球数字商务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家数据局将围绕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数据元素”端到端,强化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几个重点领域场景需求牵引,突破流通障碍,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结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治理。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正从数字新基建转向软基础设施、融合优化不同垂直领域、垂直场景的数据资源。 、破解数据孤岛,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应用,突破服务瓶颈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和企业利润增长点,不断壮大数据新动能。
ETF产品:
加速产能扩张
今年以来,股票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迎来跨越式发展,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逆市吸资能力令人瞩目。
据Wind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2日,股票ETF数量达到716只,较年初增加115只,增幅19.13%。 股票ETF规模1382578万元,较年初增加3111.91亿元,增长29.05%。
股票ETF规模增长的背后,是公募基金加大ETF产品线布局。 领先机构正在争先恐后地部署新产品。 首批科创ETF获批,首批深证50ETF推出。 与此同时,ETF的申请、审批和发行过程可谓“神速”。 仅第四季度以来,已有40只ETF产品“上新”。
“新ETF产品是对现有ETF体系的补充,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促进我国境内ETF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投资便利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相关ETF要以给投资者带来回报为核心,需要在产品设计、扩大规模、改善流动性。
此外,外资机构利用ETF在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广泛布局。 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安联人寿、瑞银集团、巴克莱银行等外资机构持续加大对新ETF产品的投资。 市场人士预计,未来,随着我国本土指数体系日益完善、ETF产品更加丰富,境外机构参与ETF的热情将更加高涨。
(记者吴晓璐、孟轲、刘琪、杜雨萌、郭继川,见习记者毛以荣、张相宜、寇嘉丽)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