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虎网

最高法发布涉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

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人格权   自媒体   法律

2023-10-18 07:12:17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最高法院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苏宇摄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宇

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及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家人身权保护的典型案例。 某科技公司因声誉纠纷起诉某文化公司、某媒体公司,被选为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表示,一些网络自媒体为了博取关注,恶意消费热点事件、捏造虚假信息,通过大额投资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害。 并长期经营塑造良好形象,侵犯私营企业名誉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虚假内容侵害他人名誉要坐牢么__侵害企业声誉罪

据介绍,“XX森林”项目是原告某科技公司发起并推动的绿色低碳公益项目。 2021年5月6日,被告某文化公司在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称,原告利用全国用户积累碳排放指标,然后将排放指标出售给污染严重的企业,帮助重污染企业污染环境。

侵害企业声誉罪__虚假内容侵害他人名誉要坐牢么

文章发表后,阅读量超过7万次,不少读者留言质疑、否认“XX森林”项目。 随后,某文化公司将涉案文章转发至其运营的今日头条等多个自媒体平台账号。 2021年5月8日,某网络自媒体媒体也在其微信公众号及其他自媒体账号中转发了涉案文章。

侵害企业声誉罪__虚假内容侵害他人名誉要坐牢么

一家科技公司就涉案事件发表澄清,并向一家文化公司和一家媒体公司发出法律函件,但效果不佳,因此两家公司被指控侵犯名誉权,损害了公司声誉。 “XX森林”绿色公益项目。 该诉讼已提起。

原审法院认为,某文化公司发表的涉案文章的上述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 对于公众在“某某森林”小程序中种植的虚拟树木,原告将向合作伙伴中国绿化基金会捐款。 公益组织进行实际种植时,原告对“XX森林”项目种植的绿色植物不享有产权,更不获得碳排放指标,也从未进行过碳汇交易。 某文化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造成原告及“XX森林”绿色公益项目的社会评价大幅下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