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财产品销售和购买出现回暖迹象。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寿险产品利率正式切换后,银行理财经理开始寻找“下一个战场”,将此前销售保险的热情转移到理财产品等替代产品上。 。 与此同时,不少消费者开始增加低风险、低波动性的银行理财产品配置。
数据显示,7月份理财市场规模环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六个月,经济企稳好转等因素有望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维持小幅增长态势。
转向财务管理
8月1日保险产品利率正式切换后,不少理财经理进行了“战场转移”,将之前销售保险的热情转移到理财产品等替代产品上。 对于能够接受一定风险的客户,银行客户经理更热心推荐理财产品。
“目前我们推荐理财产品,如果客户能够接受非保本浮动收益,如果市场不是太差的话,大概率收益会比定期存款高。最近,顾客也不少,有二三十万,有时一天能卖好几单。”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近期该行主推的产品均采用久期控制策略,减少波动,稳中求胜,业绩对比基准在4%左右。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最受推荐的理财产品普遍稳健,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等资产。 同时,不少理财经理也会推荐主打“活钱理财”的现金管理理财产品,既盈利又灵活。
“9月份,一张30万元的存单到期,打算买一些理财产品。之前买过理财产品,整体情况比较稳定。” 北京的李女士说。
“最近A股市场波动较大,3.5%的寿险产品也下架了,我下半年闲钱倾向于买银行理财,我不买。”想要大幅增长,就保持稳定即可。” 上海的小梅说。
水垢恢复
记者观察到的理财市场的复苏是有行业数据支撑的。 广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7月份理财规模明显回升,较6月份增加1.6万亿元。 中信证券相关研究报告显示,7月理财规模环比增加1.88万亿元,增幅7.42%,创两年来新高。
华东地区一家银行理财公司相关人士直言:“7月以来有所回升。”
为什么消费者对银行融资重新产生兴趣? 兴业银行理财首席研究官徐寒飞告诉记者,理财市场正在升温。 一是由于存款利率下调,表内银行存款回归理财; 理财产品配置。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示,存款利率的下调,降低了传统储蓄对居民资金的吸引力。 7月份,资金明显回流理财产品,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普益标准数据显示,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止跌回升。 截至2023年7月末,市场上开放式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不含流动管理)和封闭式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29%和4.06 %, 分别。 环比增幅分别为0.12和0.23个百分点。
积极拓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三季度末,对公司银行理财规模的预期是止跌。 下半年的策略是升级投资策略,增加重点产品收入。 再加上外部渠道的进一步拓展,未来公司财富管理规模应该能够恢复。
徐寒飞表示,预计未来6个月,经济企稳向好和股市触底回升可能会再次提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银行理财规模仍将保持小幅增长趋势。
兴业银行理财相关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客户集中于银行渠道,以个人为主,客户风险偏好较低。 财富管理公司应聚焦产品和客户服务,为投资者创造更多投资价值。
兴业银行理财相关人士表示,一是加大存款强化型产品发行力度。 存款增强型产品是以定期存款为基准、针对低风险客户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 产品竞争力强于存款; 二是拓展“固定收益”,除了传统的“固定收益+权益”产品外,还增加了“固定收益+大宗商品/黄金/外币债/高收益债”等其他资产的延伸“+”类产品的数量;三是继续布局权益类产品,考虑到近期年度活跃权益类产品的夏普比率不高,可以加大指数增强类产品的创设,提高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 ETF 和现有含权利产品的其他投资。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