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友们,你小时候有过
绳穿铁罐当高跷踩
却被大人说“不好好走路”
的玩乐经历吗?
脚踩木跷,身着戏服
浓妆艳抹,走街串巷
在海沧东孚东埔村
“不好好走路”的人比比皆是
因为踩高跷是这里
传承了数百年的民俗技艺
甚至还有一个专属名字
东埔跷
起源于清朝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东埔村有一位张姓人氏到海沧刘山养鸭子,看到一个很可爱的石孩儿,就把他背回东埔村。没想到,村子因此慢慢兴旺起来,村民就建了一间庙把石孩儿供奉起来,此后村庄更富更旺了。这个石孩儿就是“大使爷”。
大使爷年轻时考中状元,不知何故被冤枉而身陷囹圄,他心有不甘,于是用木头接在脚上,就这样逃离了监狱。“东埔跷”也就在那时流传了下来。
据说,以前最高的跷可达2米,为了形容东埔跷的高,民间曾流传一句话:“东埔跷偷吃牡蛎干”。就是说东埔跷很高,踩跷的人可以轻易伸手拿到晾在屋顶上的牡蛎干吃。
从娃娃抓起
这些民间遗留下的传统文化,我们丢失得太多了。
——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陈原来
东孚高跷队成立6年了
为了带动村民
将这一民俗技艺恢复起来
他免费招募东埔的孩子们学踩跷
刚开始氛围很难调动起来
现在的大人都心疼孩子
愿意让孩子学这种有点危险的民俗技艺
为了留住孩子
陈原来努力为孩子们寻找各种展示的机会
到各个村居庙会上表演
现在,高跷队每年在厦漳一带各个村居
有二三十场固定演出
还时常参加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练的不是技巧是胆量
踩高跷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木跷跟地面的接触就只有两个点,人在高跷上是站不稳的,如果木跷没有绑好,或者地面不够平坦,就容易摔倒。
义工大山叔叔带孩子们踩高跷已经4年了
给孩子绑好木跷后
大山叔叔会牵着他的手走一段
等稳住平衡
才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踩高跷的时候,技巧是另一回事,胆量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能克服恐惧,敢于脱手不让人扶的那一瞬间,就学会了。
——大山叔叔
孩子们练的木跷,有
30厘米、50厘米、70厘米、
1米、1.2米,以及1.4米
两根木跷至少十几斤重
为了保障安全,新手踩跷会戴上
护肘、护膝和头盔
熟练以后,也必须有大人一对一陪护
我加入高跷队已经2年多了,参加过好几次踩街表演,扮过孙悟空和唐僧。我只摔倒过两次,疼是疼,但从来不会害怕。
——13岁的康宇翔
几年来,东孚高跷队已经陆陆续续
带动60多个孩子参与
每年正月初一
民俗踩街是东孚街道迎新春的固定节目
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中
踩高跷总是队伍中最亮眼的阵头!
看不到了,真可惜!
(今日海沧)
(原标题:几百年了,厦门这些村民老“不好好走路”,现在还要教给00后…)
上一条: 超300亿砸下来!全是重点项目 海沧迎来高光时刻!
下一条: 重磅!今天 超300亿元的5大项目传来喜讯 海沧“红”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