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游客在仙岳山上的山海健康步道亲近大自然,俯瞰高颜值城市。(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一棵倔强的松木从山海健康步道上“钻出来”伸向蓝天,孩子们在“空中”蹦跳着路过忍不住抱一抱它。今年12月7日,上来体验的市民陈先生忍不住在朋友圈发图,为厦门的人文情怀“点赞”!
同样为它“点赞”的还有肢残人士、厦门市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督导队队长谢启明。他靠自己的双手划着轮椅,登上了全程无障碍步道,从山上俯瞰这座高颜值城市。
“在绿化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施配置上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厦门的便利,要让前来步行游览的厦门市民和游客体验更多的获得感。”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到今年9月份那个火热的建设阶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山海健康步道工地上,再三强调这个带着“温度”的民生项目必须全力加速推进。如今,这个全长23公里的重大民生项目,将于2020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说到速度,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这是一个个极具情感温度的“厦门速度”。不只是山海健康步道即将正式开放,地铁2号线也即将正式运营。此外,投资百亿的中航锂电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厦门仅仅两个月,这个项目的背后是产业链条,是人才集聚,是民生就业;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顶尖医院——川大华西医院,从签约厦门到开工建设仅仅三个月。这个项目的背后,是解决百姓的“就医难”,是厦门提升营商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
这一个个带着情感温度的“厦门速度”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在想方设法为厦门发展做长久谋划,在千方百计着力解决一个个城市“痛点”。
岁末年初谈民生,百姓的感受最为真切: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正式动工、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二期全面封顶、新增学位3.4万个……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全面落实,一股股暖流在人们心间涌动。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厦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说到底,就是更加注重民生为本,提升发展的温度。
发展速度、民生温度。这个速度和温度源于从市领导到各级部门的专业和敬业,来自厦门百姓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正如中航锂电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静瑜真情流露的那样,“从当年的天马项目到现在的锂电项目,就这样被厦门打动!”
点击华西医院:
3个月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
冬日暖阳,花木吐翠。地处集美新城、位于沈海高速公路与杏锦路交叉口西南侧的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项目施工现场,更是一片火热。
在这10.51万平方米的开阔土地上,一辆辆工程车往来穿梭。旁边项目指挥部里,一派忙碌景象。一幅幅设计图、效果图,清晰地描绘着一座即将崛起的高水平医院,令人振奋。
一个是地处西部的国内顶尖医院,一个是医疗水平存在诸多短板的东南沿海城市。放在以前,很少有人会想到双方会“牵手”。华西医院名声远扬,实力雄厚,长期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第二,在多个医学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反观厦门,医疗水平在省内落后于福州,距国内一流水平也有相当距离。
正因如此,8月4日合作协议签订时,厦门与华西医院“联姻”,迅速成为市民热议话题,让人满怀憧憬。熟悉厦门的人们都知道,将从这个医院受益的不仅仅是厦门人,而是闽西南地区的老百姓,甚至包括海内外来厦旅游度假、定居创业的人群。
11月28日,项目破土动工,双方合作从纸上落到地上,仅隔3个多月。这期间,双方工作团队紧锣密鼓就项目建设规模、功能定位、设计风格和医疗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沟通和充分讨论,逐步形成总体设计方案。
华西医院项目推进之高效,让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由衷感叹,这是否就是一种“厦门速度”。他坦言,双方能够一拍即合,形成强烈共识,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委市政府心系民生的招商热情,还有市委市政府发展高水平医疗的信心和决心打动了四川大学。
目前,这个承载万千期待的民生项目正在全速推进,力争两年内建成。两年后,一座融嘉庚风格与华西风格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水平医院将平地而起。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和研究院建成像在成都的华西医院、华西医学院、华西医学中心一样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医院和研究机构。”四川大学负责人表示。
破解城市“痛点”:
增加优质民生服务供给
使命所系,民生所盼,发展所需,责重如山。
今年10月份在我市“健康厦门”建设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用这四个词强调厦门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的重要性。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9年,从医疗健康到均衡教育,从交通出行到住房保障,厦门百姓关心的一个个城市“痛点”,正是市委市政府狠抓民生获得的着力点。其重要性,也正如这四个词所强调的,是厦门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民生共享问题。
2018年厦门市居民期望寿命达80.75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岁。人口主要评价指标连续13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
这个数据并没有让厦门百姓感觉“高枕无忧”,也没有让市委市政府轻松懈怠。统计显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仅4.04张,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虽然这是城市普遍存在的民生痛点,但厦门作为一个人口流入型的开放城市,承担的远不止是户籍人口的看病需求。厦门提升营商环境,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也需要一个更高的医疗承载力,满足市民对医疗资源“量”与“质”的双重需求。
正因如此,华西医院“火速”入厦。不仅如此,这一年,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五缘湾新址、厦大附属翔安医院等相继投入使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目前开放床位501张,全市新增建成床位1900张。
在现代城市竞争中,教育既深刻影响着当前企业投资、人才流动,更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趣店、神州优车、瑞幸咖啡等优质企业决定落地厦门,吸引它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厦门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因此早在今年6月份,厦门还首次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既部署破解当前教育学位紧张、教育质量岛内外不均衡等痛点难点,又前瞻规划教育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2022年厦门要力争全面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教育事业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腾笼换凤”“名校跨岛”……我市今年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共建成中小学校(园)项目48个、新增学位3.4万个,完成16个中小学、18个幼儿园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安居才能乐业。“真没有想到,公租房的条件居然这么好!”对于低收入群体、新市民、“夹心层”而言,住房更意味着期待与梦想。近日,186名安踏公司的在厦无住房职工住进了周边环境优美的洋唐居住区公租房。向符合要求的“三高”企业骨干员工提供公共租赁房,是厦门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一项引才留才措施。在此之前,厦门的不少环卫工人也搬进了保障房。
在洋唐居住区不远处,一排外观亮丽的高楼,尤其引人注目。这些看似商品房的楼盘,其实是保障房地铁社区。为了让老百姓不仅住得进,也能住得好,我市不惜拿出地铁口附近黄金地块,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大批保障房,今年岛外三个地铁社区进展顺利,一期工程计划明年起将陆续交付使用。
建设部门的数据称,今年我市保障房分配一万多套,更多人在厦门有了温暖的家。
回过头来,细心观察即将过去的2019年惠民项目推进情况,人们不难发现,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逻辑和路径十分清晰:就像建设地铁带给市民出行方便一样,厦门在增加民生服务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城市大格局:
高质量办好群众柴米油盐事
今年到厦考察投资的企业家,评价厦门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城市虽小,格局却很大。”
业内人士称,厦门当前谋划发展的站位更高、视野更宽、胸怀更广,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建设,尤其是民生工程。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面对群众对优质民生资源的迫切需求,市委市政府准确地选择“高位嫁接”的方式,推动民生事业在更短时间内实现更大飞跃。
所谓“高位嫁接”,并非简单地表面模仿,而是全方位的对接、实质性的合作。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医学厦门研究院,由我市负责建设,竣工后将整体移交四川大学,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我市累计设立36个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知名专家近200人,市民不出厦门就可以问诊于钟南山等国内顶尖医学专家。此外,我市还成功“牵手”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华东师大厦门附属学校,并合作培养教师人才。
城市发展谋划“格局要大”,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往往却要从小处入手。
2019年的厦门,干部群众熟悉了一个词语叫作“净走”,一边走路健身,一边洁净自己的家园。厦门的垃圾分类也推出了2.0版。更让老百姓高兴的是,串联岛内“八山三水”、尽收鹭岛城市美景的山海健康步道基本完工,即将正式开放迎客。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让百姓感到贴心的,还有改善民生的“加减法”。在保障就业、提高群众收入等方面,做好“加法”,其中新增城镇就业23万多人。在降低生活成本、办事项目等方面,大做“减法”,比如今年5月1日起停止收取“四桥一隧”车辆通行费。通过这“一加一减”,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季度集中开工的项目中,一系列市政项目令人瞩目:深化流域综合整治,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正因如此,厦门岸更绿、水更清;前11个月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五,“厦门蓝”成为市民的持久骄傲。在中国工程院研究报告中,厦门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民生获得,说到底,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日常的“柴米油盐”。只有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算真正抓在点子上。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即启动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征集,多渠道倾听广大市民群众心声。征集来的“民声”被充分吸纳,由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向全社会作出庄严承诺。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迎接这一年的到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反过来也凝聚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趣店负责人在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所言——
厦门,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声 音
环卫工人左培英:
工作有获得感
生活有归宿感
我老家在安徽蚌埠,来厦门已经快20年。今年我和同事住进位于湖里社区的环卫公寓。这里的公寓装饰一新、功能齐全,公共区域还配备厨房、洗衣区、阅览室等,还特设符合环卫工人需求的工具间,比我们以前租住的民房环境更好,房租更便宜。
厦门是一座文明且很有温情的城市。我们同事大多来自外地,大家都在厦门工作好多年,都把厦门当成家了,在这里工作拥有获得感,生活充满归宿感。 本报记者 蔡镇金 整理
市民王爱华:
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
12月10日,我有幸作为市民代表,提前体验了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山海健康步道串联了狐尾山、仙岳山、五缘湾等“八山三水”,走在上面,风景非常优美,空气很清新,而且坡度平缓,非常适合漫步健走,这真是市委市政府为咱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厦门,我们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这种幸福。本报记者 吴海奎 整理
数 据
●今年全市建成中小学校(园)项目48个、新增学位3.4万个,完成16个中小学、18个幼儿园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五缘湾新址、厦大附属翔安医院等相继投入使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目前开放床位501张,全市全年新增建成床位1900张。
●今年分配保障房1万多套,开工建设新阳居住区二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官浔公寓、龙秋公寓、马銮湾保障房地铁社区二期等项目。
●厦门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今年前11个月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五。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3万多人。
(厦门日报 记者 张小燕 蔡镇金)
(原标题:发展速度 民生温度
——关于2019年厦门民生获得的观察与思考)
上一条: 融入岛内大提升 加快高质量发展 江头街道描绘蓝图
下一条: 厦门地铁1号、2号线有两种路径 2号线沿线景观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