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春 “沙茶面、虾面、清汤面、卤面、拌面、猪脚面、酸笋面、牛肉面……”第一次来到厦门的你,可能会被这一长串面的名字吓到,误以为来到了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城市。 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厦门自宋代起就有“嘉禾屿”的称号,也预示着以稻食为主的饮食特色。 明末清初时期,厦门人一般只在寿辰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吃面(对面的作料十分讲究),清朝中叶之后,随着外地来厦人口的增加和驻厦官兵中有不少的北方人士,面食逐渐成为厦门点心的一个品种。 厦门的面条制作工艺始于明代中叶,由邻近的福州、漳州两地传入,晚清开始有了专业的作坊,称“面条店”“面条间”,主要分布于当今的溪岸路、思明南路一带,繁盛时有十七八家,多是家庭式作坊,设备简陋。 民国初期至厦门沦陷前夕,全市面店增至28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中桥亭街“建祥”、厦港金新河“福茂”两家规模稍大,日产水面、福州面、面筋千余斤。另外,思明南路的“永利”“同裕”,蓼仔溪尾的“文记”,溪岸街的“瑞记”,蚶 上一条: 5月8日厦门无新增新冠肺炎病例 目前住院病例15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