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一段时间,网上不断提及“淄博烧烤店客流量下降”、“大量烧烤店转让”等消息。 今年冬天淄博烧烤真的“冷”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淄博一探究竟。
淄博烧烤,“冷”了吗?
先去看看当地的烧烤从业者是怎么做的。
11月,冬天来临,我们来到淄博街头,几步之遥就能看到一家烧烤店。 一些网红烧烤店生意依然红火,人潮涌动; 一些客源稳定、信誉良好的烧烤店还可以维持正常营业,但也有一些店铺已经倒闭。
周四晚上7点30分,当地一家知名网红烧烤店已经座无虚席。 烧烤店经理表示,旺季人比较多。 高峰时,每天有1000多张桌子,每晚排队的队伍长达数十米。 “现在是淡季,一天大概有四五百桌,不用排队,基本来了就能吃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附近有几家烧烤店,只有几桌客人。 其中一家烧烤店的老板说,半年多前,这里每天都挤满了人。 然而进入11月份,顾客明显减少了。
一方面,天气转冷,旅游淡季与烧烤淡季相结合,导致烧烤店的游客减少。
在当地的美食街水晶街,有一家开了十几年的老牌烧烤店。 周末的晚上,餐厅里已经挤满了顾客。 烧烤店老板刘女士表示,随着天气变冷,顾客通常会减少。 “我们对客流量的减少有心理准备,因为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发生。 国庆假期过后,烧烤行业相对客流会减少很多,但现在比往年好多了。”
刘女士说:“我们今年旺季的营业额可以达到往年旺季的三到五倍,现在进入淡季,营业额有所下降,但是我们11月上半月的营业额可能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 往年淡季,游客相对较少。 今年这个时候,除了当地人,还有很多外国游客来我们店烧烤。”
在淄博烧烤热潮中,有坚守的老店,也有新加盟的店。
原计划去年底开店,今年2月底正式开业。 3月,赶上了淄博烧烤流量的“热潮”。 展成虎的烧烤店在短时间内就收回了成本。 詹成虎表示,最好的月份是旅游旺季,8月份成交额最高,超过40万元。 11月份,日成交额最高的有1万多元,最低的也只有900多元。
另一方面,淄博烧烤因“产能过剩”走红,部分门店被淘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淄博已登记烧烤相关企业近800家,其中60多家已被注销/吊销。 从总量上看,与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相比,新增登记数量是过去同期的近三倍。 目前,淄博市有烧烤店2000多家。
在一家汽车修理店大院里,有一家露天烧烤店,夏天营业,冬天关门。
汽修店老板张娟说:“今年5月份烧烤流行的时候,孩子们就在那里跑,我们投资了5万到6万元,没赚到钱,也没有赔钱。 “就是为了训练孩子。天气一冷,外面吃烧烤的人少了,就倒闭了。也许明年春天来了,又会营业了。”
来看看食客和外国游客怎么说。
淄博街头、烧烤店、八达吉市场等地,都有不少专程来淄博“打卡”的外国游客。 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游客说:“我一直想去,因为太受欢迎了,我们只是等天气凉一点才回来。”
一对来自河北保定的夫妇特地利用周末,驱车四个多小时来到淄博吃烧烤。 “夏天的时候来过一次,当时人太多了,吃得不太尽兴。但这次我又来了,感觉人也很挤。” 蛮多的,挺热闹的。”
一位淄博当地市民说:“对于淄博来说,没有凉不凉之分,大家对它的喜爱其实就像人间的烟花一样,只要有时间,大家还是会来。”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永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认为之前淄博因为烧烤而过热,但现在已经恢复正常了。”
当热量恢复正常时,还剩下什么?
淄博烧烤的火爆程度已恢复正常,但与以往相比,也出现了一些不同。
首先,淄博烧烤不仅仅是烧烤,更是淄博的一张“城市名片”。
一场全国性的烧烤,让人们认识了淄博,看到了淄博的热情好客、周到细致。 很多人也在心中埋下了想去淄博旅游的“种子”。
几位北京游客特意利用非高峰时段前往淄博。 “我们都退休了,一直想去淄博,正好聚在一起吃烧烤。” 在八大居烧烤城门口,他们录制了一段短视频:“淄博烧烤,来吧!”
其次,淄博烧烤给当地产业带来了变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淄博是一座工业城市。 淄博烧烤流行后,大量前来吃烧烤的游客带来了旅游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
吃完淄博烧烤,成为很多人游览淄博景点的选择。 很多人还计划去吃淄博烧烤、爬泰山、去青岛旅游。
△游客参观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淄博不少景区都开启了“人流”模式。 其中,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5.1万人次,日均客流量1.89万人次; 全市重点文化博物馆场馆累计接待观众37.07万人次。
三是淄博为中小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了一条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城市治理模式。
为方便游客,淄博发布烧烤地图,开通“烧烤专列”和“烧烤专线”,举办“淄博烧烤节”; 临近“五一”假期,淄博发布《致旅游朋友的一封信》,对山东省友城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推荐……淄博以优质服务树起城市美誉度。
如何从网红走向“长青名人”?
像淄博这样“一不小心”走红的城市也不例外。 比如,因电视剧《库斯特》走红的广东江门、因《乡村超》走红的贵州榕江小镇、8D魔都重庆……互联网时代,流量来了,流量来了走得很快。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一个城市从网红光环下的畸形发展走向理性可持续的繁荣。
这个怎么做? 戴斌从旅游角度解读:
一是精心管理城市形象。 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是通过当地政府、民众、企业和外国游客的共同努力形成的。 我们看一个城市,看的是它的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最终形成的长期、正常的城市形象。
二是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产品不能单一。 旅游是去异地的一种生活方式。 游客需要有吃、有住宿,还有旅游景点、度假村、旅游购物、娱乐项目。 因此,当地必须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商务接待水平,这样城市才能长远发展。
归根结底,不是旅游业定义了游客,而是游客定义了旅游业。 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自己寻找旅游目的地,这就催生了逆向旅游、替代旅游、小空港城市旅游等。世界上的烟花对游客来说是最舒缓的。 只有弥漫在大街小巷的美好生活气息,才能让游客从心底里爱上它。
如何从网红走向“长期人气”,将流量转化为“留存”,进而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很多城市长期面临的问题。 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思考、寻找答案。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