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为了解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现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联手蚂蚁集团研究院、蚂蚁金服管理智库,从2021年开始,对我国居民投资理财进行问卷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并发布相关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高金融执行董事屠光绍指出,在了解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现状的基础上,需要教育部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充分配合,提高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水平。金融素养,从而改善居民的投资和理财行为。
《报告》显示,从投资理财行为来看,2023年居民预期收入将逐步下降,金融产品配置偏好更加集中和保守,公共资金配置持续减少。 其中,权益类配置减少,固定收益类配置增加,体现了规避风险的特征。
2023年,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和债券资产仍将是居民投资占比最高的三大资产。
其中,债券资产在2022年取代股票后,今年将继续增长6个百分点,达到27%,成为居民配置最多的三大资产之一。 公共资金配置仍位居居民配置类别第二位,但占比持续大幅下降,从2021年的44%下降到2022年的38%,再到今年的31%; 大多数选择公共资金的受访者都配置了债务型公共资金。
这进一步加剧了居民资产配置的集中度,提高了负债型资产的配置比例。 私募股权基金和房地产配置略有下降。 总体来看,股权配置(股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呈现下降趋势,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
同时,调查关注了居民未来增减这些配置品类的意愿。 增持公募基金、信托、股票、投资性房地产的意愿持续下降,而配置存款和债券的意愿仍在增强。 这可能导致未来居民资产配置集中度持续提升。
居民选择金融产品回归理性,对成本更加敏感; 他们不太可能关注名人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品牌。
2023年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基金公司品牌的投资者比例从去年的23%下降至15%,关注明星基金经理的投资者比例进一步从14%下降至7%。 或许是市场风格转换后明星基金经理“翻车”事件的结果。
自去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个人养老投资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以来,已过去一年时间。
“养老养老已成为居民长期理财规划的主要目的,但个人养老金仍需普及。” 《报告》增加了个人养老金产品相关问题,关注中国居民对此次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态度。
调查发现,虽然个人养老产品的推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但实际产品渗透率仍然较低。 62%的受访者尚未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76%的受访者尚未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 。 同时调查发现,年收入越高,选择购买个人养老产品的比例越高。
利用长期理财补充养老金的居民比例持续大幅提升,从2021年的10%、2022年的26%上升到今年的45%,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这一比例达到58%。 对产品缺乏了解、缺乏产品吸引力是个人养老产品推广的最大障碍。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