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1日电(记者张艳玲)目前,网络谣言主要有五类,主要是一些自媒体、“网络喷子”等“引发热点”、“起节奏”或炒作敏感案件,以吸引流量牟利、实施敲诈勒索。 公安机关提醒公众,散布谣言涉嫌违法犯罪,要坚决“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发现线索,及时举报。
21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安部网络安全局政委孙金峰在会上介绍,今年4月10日以来,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100天的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查处案件2300余起,整顿互联网平台企业近8000家(次),依法关闭违法账户21000余个,清理违规账号705.0余个。 00条网络谣言信息。
孙金峰表示,公安机关重点打击根据热点案件编造、传播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网络流氓”违法犯罪团伙。 同时,加强对网站平台来源的综合管理。
警惕五种谣言
目前,网络谣言主要有“旧谣言、新谣言”、热点案件谣言、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编造的谣言、校园安全谣言、自然灾害谣言等五类。
公安部网络安全局二级巡视员张俊兵告诉记者,“老谣言、新谣言”主要是指近年来网络上屡屡流传的“偷抢儿童”等“老谣言”。 热点案件谣言是指热点案件发生后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网络流量,一些人趁机编造、发布有关该事件的网络谣言,以达到“抢流量”、博取关注的目的。 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编造谣言,是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聚合、编造网络谣言,有的不法分子甚至利用黑客技术攻击、篡改网站平台,获得管理权后发布谣言信息。
有关校园安全的传闻,是指当前学生安全、校园安全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 一些不法分子迎合这种社会情绪和公众关切,故意编造、发布与校园安全相关的谣言,以吸引眼球、吸引粉丝,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有关自然灾害的谣言,是指我国自然灾害类型较多、分布范围较广。 相关传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关注度高。 极易引起群众恐慌,影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些网友为了博取关注,故意编造自然灾害谣言。
“蹭热点”“带节奏”,吸引流量牟利催生谣言
谈及谣言滋生的原因,张俊兵分析称,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网友关注,刻意制造热点、引发舆论,以此吸引粉丝、增加广告收入、赚取平台补贴,甚至直播带货;
此外,受信息不对称客观因素影响,部分网民容易受到谣言和信息的影响,形成误导性信息的“虹吸现象”,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加之个别网站企业没有尽到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导致网络谣言、网络暴力泛滥。
目前,公安机关已将整治网络谣言、网络喷子、网络暴力等网络乱象整治纳入夏季治安打假整治行动,持续开展重点打击行动。 下一步,公安机关在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犯罪的同时,还将加强网站、平台整治力度,对发布、传播网络谣言的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
如何防范网络谣言?
“互联网不是法律之外的地方。” 综合治理需要执法部门和网民的共同努力。 面对网络谣言,网民应该注意什么,如何防范? 张俊兵建议,广大网友朋友要坚持“三不”,即“不谣言、不谣言、不谣言”,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加强自我防御。
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不相信、不传播网络谣言; 坚持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不转发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次要”;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从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角度出发,规范网络行为。
公安机关在此提醒,编造、散布网络谣言,侵害公民个人权益,扰乱网络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还涉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 公民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网络谣言非法侵害时,要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发现网络谣言中违法犯罪活动线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公安机关将继续加强对网络谣言和犯罪的法律宣传,依法严厉打击谣言和散布谣言的行为。
编辑:蔡晓娟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