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投资者指责量化巨头欢放量化,称自己花费100万元购买私募产品,赎回时只剩下80万元,却计提了3万元绩效薪酬,引发业内关注。
为何私募基金业绩应计多次引发争议? 哪种绩效累积更合理? 券商中国记者多次采访,探讨私募产品的业绩累积模式及存在问题。
私募客户抱怨赔钱却被计提绩效补偿
11月29日,某私募客户申请赎回沪深300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今年12月1日确认兑换时,该100万元购买的产品仅剩80.28万元。
根据其提供的交易确认书,该客户购买了环方量化300指数增强产品,赎回份额为107.4万份。 该产品单位净值为0.77,对应资产金额为80.28万元。 据介绍,该客户持有该产品两年多,但赎回时按跑赢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的25%计提业绩补偿,约合3.02万元。
私募排行网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3月16日,恰逢A股“团股”高位回落。 它追踪沪深300指数。 不过,近两年,沪深300指数持续调整。 截至12月1日,该量化产品成立以来收益率为-22.45%,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为-30.80%。
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产品合同,如果业绩补偿是通过超越超额收益计提的,那么魔方的量化计提流程是合规的,没有问题。 从逻辑上讲,如果基准赚钱,这种应计方法对投资者也是有利的。
“投资者选择指数增长策略是基于对指数贝塔收益有一定的信心,很难避免指数下跌的风险,但管理人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的超额并计提拨备,这本质上是比较合理的。”同理,当产品收益为正时,管理者只能提取超出的部分。 一位渠道人士表示。
天浪资产总经理陈建德也表示,如果合同中有这样的规定,那么相关管理人就是合法合规的,因为管理人确实取得了超过指标的回报。 但顾客在情感上可能无法接受,因为总共没有赚到钱,顾客还得从超额回报率中提取绩效奖励。
此前,有投资者爆料,2021年9月,他斥资150万元购买了一家百亿量化私募公司的中证500指数成长产品。 一年半过去了,他仍然损失了近10分,但他被告知超额收入需要计提绩效补偿,总计3万多元。
一位领投量化机构负责人也表示:“理论上,过高的收费对客户更友好,但实际上客户往往是高买低卖。相反,投资者更接受绝对收费,所以我们从不收取过高的费用。”在代理销售中。”
规范私募股权计提标准,水下不得计提业绩报酬
私募基金的绩效薪酬一般标准为应计利润的20%,部分私募基金的计提标准可能为25%-30%。 投资者对此并无异议。 然而,计提方法很容易引起争议。
目前,国内私募股权业绩计提主要包括高水位计提法和赎回计提法。 高水位计提法是指管理人或投资顾问只有在产品累计净值达到历史新高时才可以提取报酬; 赎回计提法或清算法是指当所有客户赎回或基金清算时,如果基金净值超过初始净值,才会提取业绩补偿。
据中国券商记者了解,目前,业绩累积法仍是针对单一客户、单笔交易的高水位法。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战略情况分阶段累计。 过去几年,不少主观私募管理人高额计提业绩佣金后并未赎回持股,后续产品净值下跌。 最终出现了赎回时亏损但仍计提业绩佣金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规则,规范私募计提标准,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今年9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及配套材料清单。 《备案指引第1号》鼓励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期间不计提绩效薪酬,而是按照投资者赎回份额或基金清算时的净值计提绩效薪酬。 如果基金业绩超过应计计提的,对基准部分计提业绩补偿应以投资者获得正收益为前提。
去年1月,部分券商托管人收到监管窗口指导。 对于超额计提的产品,要求私募管理人在客户未赚钱时不得提取超额计提的业绩报酬,计提完毕后由客户持有份额。 它不能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不会影响现有产品。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说,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看,要求产品水下不计提业绩奖励,可以极大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应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以免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私募基金不能正面赚钱,但也可以负面赚钱; 从管理人的角度来看,如果采用赎回计提方式,投资者不赎回,就永远无法计提绩效薪酬,管理人的正常经营可能会受到影响,很容易“饿死”。 有业内人士建议,比如可以采取高水位法,但如果投资者在赎回时没有赚钱,那么将应计部分补充给投资者似乎更合理。
天浪资产总经理陈建德表示,按照单一客户净值高位法提取业绩奖励,或者按照基准指数超额收益率提取业绩奖励,都是合理且可以接受的。 核心点是,投资者投资前,管理人必须向投资者解释清楚计提标准,并使之能够为投资者所接受。
“投资者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在追求绝对收益还是超额收益。如果是追求绝对收益,就必然存在指数上涨的因素。如果是追求超额收益,也可能存在指数下跌的因素。”再说了,产品总净值下降了,业绩补偿还要继续发放。” 陈建德说道。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