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私募基金行业在变革中稳步前行。 本文以六大热点话题为引领,记录行业的收获与反思。
私募股权行业第一部行政法规终于施行
2023年7月上旬,我国首部私募基金行业行政法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私募基金条例》)正式发布并生效9月1日起施行。《私募股权条例》从市场准入、业务发展要求、登记备案、募集资金、投资运营、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明确了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通过行政法规发挥私募股权基金的职能作用。
这一政策的出台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 2013年启动,2023年审议通过、实施,历经十年,终于结出硕果。 《私募股权条例》的发布,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经营活动纳入合法化、规范化的监管轨道。 它不仅是私募基金监管基础法律法规完善的标志,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意义。
为全面落实《私募股权条例》要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12月8日发布。此外,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也相继出台,共同推动私募基金规范发展行业。
此前,私募基金行业准入门槛较低,部分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公司制度建设混乱,市场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导致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今年以来,多项政策相继出台,体现出监管对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私募基金监管日益呈现出“公募”、“深化”的特点,不仅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严格监管形势下,私募基金行业整体合规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在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行业“优胜劣汰”愈加凸显,私募基金行业呈现逐光逐序绽放的良好局面。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保持稳定但有所改善
2023年,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将稳定向好。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现有私募基金管理人2.17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5.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00人。 ,增长6%; 管理基金规模20.6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亿元,增长2.9%。
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8477家,现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9.81万只,现有规模5.7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17万亿元,增幅3.06%; 现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4万只,现有规模1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18万亿元,增幅1.65%; 现有创业投资基金2.3万只,现有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37万亿元,增长13.07%。
总体来看,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增长较快。 一方面,随着多元化投资需求不断增加,私募股权基金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专业的投资服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收益率,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
可见,今年备受市场关注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再次出现小幅增长。 此前,2020年至2021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量规模从年初的2.51万亿元增至年末的3.78万亿元。 到2021年10月,存量规模一举突破6万亿元,到2021年底达到6.12万亿元。 但从2022年4月开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量规模开始萎缩,2022年11月降至最低5.56万亿元,随后在2023年稳步回升。
与此同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年内发展态势向好。 私募投资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共有582家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注册私募投资基金共计964只,环比增长超过160%。 此外,截至11月24日,股私募持仓指数也结束了10月底以来的连续四周下跌,反映出市场或已开始触底企稳。
今年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注册数量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私募机构和投资者对A股市场积极乐观的态度。 随着我国经济基本面逐步向好,各项经济指标企稳回升,一系列稳增长利好政策逐步落实。 私募股权基金也在利用自有资金投资其产品。 A股市场有望加速复苏,迎来基本面。 和估值双重修复。
量化私募成为“流量”的负责人
2023年,量化私募仍将承担私募基金市场的“流量”。
从量化私募基金业绩跑赢其他策略,到个别量化私募基金经理的“出逃”,从量化私募从业者的个人自律问题,到投资者抱怨产品大幅回撤,一举一动量化私募股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直是今年私募基金市场的最大亮点。
从私募产品的量化表现和数量来看,整体表现较为良好。 私募排行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百亿级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达105家,其中有业绩论证的基金管理人87家。 年内平均收益率为1.83%,正收益55家,占比63.22%。 其中,年回报率超过10%的公司有11家,回报率在5%至10%之间的公司有21家,回报率在0%至5%之间的公司有23家。 截至11月底,百亿级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达32家,今年平均收益率为7.66%。
量化私募基金产品的良好表现有其深层次原因。 首先,今年是市值风格分化明显的一年。 中小盘股表现明显优于大盘蓝筹股。 它们更适合注重数量和价格趋势策略以获取超额收益的量化私募基金。 量化私募基金的表现明显跑赢主观多头。 大量配置权益类资产的资金流向量化私募基金; 其次,投资者的量化意识也在提升,配置量化私募基金更有信心; 最后,量化私募基金在技术上具有巨大优势,并且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量化投资挖掘了更多的超额收益。
量化私募基金在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也在刺激动荡,走向规范健康发展。
今年,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一系列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的措施,明确证券公司程序化交易管理职责,规定证券交易所加强对异常交易等重点事项的监测监管。规范证券交易所高频交易行为。 差异化管理要求包括调整异常交易认定标准、增加报告内容等。
上述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程序化的交易报告制度和相应的监管安排,为量化交易平稳规范运行引导了方向。 在严格监管下,推动程序化交易更加规范,提高量化私募基金行业整体监管透明度,严厉打击“假量化”和程序化交易违法行为,有利于促进量化私募基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长期来看量化私募基金行业。 发展。
量化投资的价值在于为市场带来更好的定价效率,缩小买卖价差,提高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科学性,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便利。 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算力的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等技术进步,量化私募市场也将更加成熟和规范。
经理取消数量再创新高
2023年以来,私募基金行业已有248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完成注销,远超往年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从近期数据来看,2022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数量超过2000只,达到2217只。 此前,2019年至2021年,每年取消数量分别超过1000起、1072起、1057起和1230起。 近两年取消数量之所以屡创新高,既是市场自我净化的过程,也是顶层设计框架不断完善的结果。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数量再创新高,新增数量出现井喷:2019年至2022年,注册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分别超过1100家, 1,100、1,148、1,246、1,280 户家庭。 这也导致了私募基金行业多而不精、大而不强、鱼龙混杂的局面。 甚至有一些机构以私募名义挪用基金资产,让其他私募基金代为开展募资活动,不配合自律检查。 私募基金的真实性要并存,需要清除“假私募”和“扶优限劣”,净化市场生态。
在此形势下,证监会今年多次表示将严厉打击“伪私募”,加大重点领域风险整治力度,消除监管空白和盲点。 各类“假私募”、“乱私募”得到有效清理,行业生态逐步净化并持续改善。
更重要的是,证监会强调合规经营、规范市场秩序,不断细化对私募股权行业在募集资金、投资范围、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实施,提高了行业门槛,加剧了行业分化,淘汰了一大批小型私募机构。
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众多私募基金管理人解约的一大原因。 一些面临沉重资金压力、业绩不佳的私募机构难以吸引投资者,最终黯然离场。
事实上,私募基金行业的“解约潮”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在“优股”的市场环境下,具有创新能力、优质投资能力和合规管理水平的私募机构纷纷涌现。 在合规的基础上,他们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投资领域,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机会。 回报并成为市场领导者。
总体来看,2023年注销数量再创新高,说明私募基金行业正在加速新陈代谢,优化“有序进出”生态。 也反映出行业正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可期。
明星私募基金管理人迎难而上
2023年,明星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之路将遭遇挑战。 今年,动荡的市场迫使明星基金经理在考验中前行,也在暂时的损失中向投资者坦诚致歉。
过去,不少明星私募基金管理人凭借稳健的投资策略和出色的业绩走在行业前列。 然而2023年市场复杂多变,不仅让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脱颖而出,也让曾经的明星元老如履薄冰。 一些百亿级私募基金的业绩并不能掩盖其颓势,有的单周净值缩水近9%。 当市场下跌时,它甚至会触发预警线。 受净值下降、赎回等因素影响,部分私募机构面临业绩和规模的双重压力。
净值下降已经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业绩单上不可避免的“标签”,这也导致高邑资管、善岛投资等机构的多位明星私募基金管理人向投资者道歉。 在这些致歉信中,他们承认了投资的困难,反思了对产业政策调整认识不够、应对不够,对宏观流动性判断存在偏差。 多种因素导致产品被撤回。
作为从业多年的投资老手,他们经历过多次完整的市场周期。 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在道歉信中明确了自身反思和调整的方向,从产品持有和市场的角度思考如何修复基金净值。 他们认为,投资挑战的关键在于调整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他们需要分析投资失误的原因,制定更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
甚至还有私募基金经理花“真金白银”陪伴投资者。 例如,10月市场大幅调整时,中欧瑞博投资、林源投资、智宇至善投资等紧随其后,通过自购和接连增发。 通过投资表达对市场的信心以及未来持续的后续投资计划。
投资者对这些道歉信的反应也褒贬不一。 一些投资者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市场波动难以准确预测,这些经验教训将促使私募基金管理人形成更加成熟的投资理念。 另一类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了更多要求,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更科学的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来降低未来的风险。
这些道歉信既是私募机构对过去困难的自我剖析,也表明了他们对未来市场表现的信心。 市场也呼吁明星基金经理在逆境中珍惜每一位投资者的信任,做好每一次投资,不辜负信任。
服务房地产企业开启融资新篇章
今年以来,以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融资工具打出“组合拳”,为盘活存量、增强“保交”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房地产企业融资日趋热烈。
2023年,作为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第三支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将正式启动,为私募融资扫清道路。股权基金向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的催化剂,支持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履行服务实体经济职能的重要举措。
2023年2月末,证监会宣布启动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 同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注册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鼎晖投资、深创投地产基金、高合资本等六大私募基金机构,享有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的“吸头汤”称号。
《指引》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设立“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新类别,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细化管理人条件、投资者门槛、融资杠杆等要求,扩大范围的投资。 针对“特定住宅”,包括既有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等,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可以通过满足房地产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投资于既有住房,有助于“保障住房”。交付建筑物”和“保证建筑物的交付”。 民生工作,进一步发挥私募基金多元化资产配置和专业化投资运作的优势。
事实上,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已经酝酿已久。 近年来,一些私募机构陆续设立投资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的私募基金,并不断探索和积累房地产投资运作经验。
去年11月底,“第三支箭”正式启动,证监会出台五项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 其中之一提出,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 开展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设立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引入机构基金,投资现有住宅房地产、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企业振兴经营性房地产,探索新的开发模式。 。
截至目前,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共发行房地产基金8只,总认购规模82.48亿元,主要投资于商业地产、基础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仓储物流等领域。股权机构布局积极性较高。
总体而言,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与信贷、债券等股权融资等金融工具形成协同效应,利用多支箭引入更多长期资金,共同推动房地产新发展。房地产行业。 模式转换顺利。
■ 记者 王宁 王斯文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