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接力自购? 这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自购公募基金是基于市场处于历史低位,认为现在是布局股市的好时机。 另一方面也是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从历史上看,公募基金自购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市场处于低波动水平时,机构认为中长期将会出现复苏或反弹。 例如,2022年10月,A股市场持续波动,两天内就有18家公募基金和资管公司宣布自购,金额超过15亿元。 随后几个月(2022年10月25日至2023年2月24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9.73%。
再比如,2020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出现大幅回调,市场情绪悲观。 但对于一些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在市场调整中看到的是机会。 当时,兴证环球基金率先宣布以自有资金认购旗下部分股权基金6000万元,天弘、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和富国银行。 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已有近50家开展公募业务的基金公司或资管公司开展自购业务,自购总额超过25亿元。 其中,天弘基金自购金额高达5亿元,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华安等基金公司自购金额也超过1亿元。 2020年2月10日至2020年7月9日,上证综指上涨20%。
“一般当市场持续波动时,历史业绩好的基金管理人会带头自购,公募基金公司也会自掏腰包购买自己的公募产品。还有一些基金公司高管和员工“他们会加入自购行列,传达对市场的了解、对市场和公基金产品的信心。”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不少受访者表示,低价加仓也可以让基金经理为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做好准备。
那么,用“真金白银”购买自有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现如何呢? 谁表现最好?
东方财富精选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88只公募基金(A/C股单独计算)被所属基金公司固有基金认购。 三年多过去了。 从历史表现来看,2020年一季度末至2023年11月12日期间,有80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占总数的90%。 其中,10款产品的范围退货率超过50%。 甚至“倍增基金”横空出世,但也有8只基金出现负回报。
除了基金公司自购外,基金规模的变化、基金经理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基金产品的业绩水平。 根据建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的实证研究,基金产品规模与基金管理人阶段收益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也就是说,对于各类基金产品,管理人的管理规模是有边界的,管理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影响基金业绩。
受访者认为,公募基金自购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但并不是影响市场的唯一因素。 投资者要想参与A股市场投资,不仅要关注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动向,还要关注市场动态、行业政策、宏观环境等变化,充分进行研究和分析。风险评估,明确投资者自身偏好。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