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圆明园回归故土的七根石柱前,一位母亲抱着儿子不止一次地说:“你看,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有更多的文物回归祖国。”在海外被偷、被抢、丢失的都能回国。”
10月29日,圆明园“五首重逢·故乡新词”青铜兽首特展的最后一天,大家赶赴正觉寺,见证这场等待了163年的重逢——自1860年英法联军首次烧毁圆明园后,五兽首在圆明园首次重聚。 在正觉寺与公众见面的还有圆明园七根回归故土的石柱。
每当有文物归还的消息传出,社交网络上总会掀起一波热潮。
每一件失落的文物都隐藏着中华文化的密码。 每一次失落文物的回归,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和接力。 他们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失落文物回归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将文物归还给我们。
就在圆明园青铜兽首特展落下帷幕之际,当地时间10月25日,澳大利亚向我国归还了共计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和1件古生物化石。
无独有偶,今年5月,美国将两件非法丢失的重要石刻归还给中国; 今年8月,瑞士归还了近两年来四起刑事案件中查获、没收的五件中国文物……
越来越多的流浪文物正在回归故土,这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这对于追回流失文物非常重要。 近年来,中国与2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牵头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归还历史遗失文物推动文物回归原籍国,为完善国际文物归还秩序贡献中国方案。 。
1. 相聚在“家”
如果没有那场灾难,七根汉白玉石柱也不会流离海外一百多年。
它们原本是圆明园西式建筑的石材构件。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园林被烧毁,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 总重达2.6吨的七根石柱也未能幸免。
回祖国的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到石柱回到家时,已经过去了163年。 2023年10月13日,圆明园七根石柱回到故土,在圆明园正觉寺首次与公众见面。
正觉寺改建为圆明园博物院并揭幕。 230余件(套)文物及展品向观众展示了圆明园文物保护的成就。 七根石柱作为“明星展品”陈列在顶层。
正觉寺最上面的二层,有保利艺术博物馆拥有的四种正宗兽首:牛、虎、猴、猪。 与圆明园收藏的马首一起,构成了“五首诗团聚·故乡新词”圆明园青铜兽首特展。
不过,四只兽头只能在“家”呆10天左右。 青铜兽首特展于圆明园惨案163周年之际10月18日开幕,仅持续至10月29日。与青铜兽首特展不同的是,这七根石柱是永久展示。
一位在文化单位工作的观众分享说,当她来到这里时,看到兽头静静地排成一排,她想安静几秒钟。 “突然很感动,第一次在圆明园看到五兽,第一次在一起,堪称‘一生’系列!”
“真是太美了!很难想象圆明园全盛时期的样子。” 一位观众看到兽头时兴奋不已。 他热切地期待着见证十二兽首全部回归祖国的那一刻。
“我很兴奋,他们就像游子终于回家了。” 圆明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猛描述了他第一次看到这些石柱时的心情。
据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专家进行实物鉴定,7根石柱正面均有雕刻造型:正面装饰以花卉等西式雕刻为主。和贝壳图案,侧瓶内的花束以牡丹、玉兰、莲花、菊花等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国传统花卉为主。
王猛提到,西式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西方技术和风格,但屋顶采用琉璃瓦,偏向中国传统建筑。 “无论是西式建筑、石柱,还是十二生肖兽首,都是中西合璧的。 文化交流的实践和范例。”
圆明园被洗劫后,这些石柱被热心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蒙特收藏。 后来,他们跟随蒙特,漂泊到异国他乡。 经过几番征程,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最终“定居”在挪威卑尔根的科德博物馆和挪威西部的艺术博物馆。
此后,它们一直在挪威展厅展出,直到2013年,被一位名叫黄怒波的中国人看到。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当年8月第一次看到圆明园的石柱。 当时他的眼睛红了,他“非常难过”,于是他立即向鳕鱼博物馆馆长艾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石柱能够“回家”。
“黄怒波先生说,中国的文化遗产散落在国外,他想让这些石柱回到祖国,教育我们的子孙铭记历史。” 王猛向记者回忆道。
从被“发现”到真正“回家”,七根石柱历时十年,终于以“文物”的名义顺利入境。
“十年也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但与许多一去不复返的文物相比,10年已经是很短的时间了。” 王猛说道。
目前已归还的文物只是流失文物海洋中的沧海一粟。
据估计,圆明园内至少流失文物150万件。 大英博物馆现藏有2.3万件中国文物。 与流失海外的数千万中国文物相比,归还的只是“冰山一角”。
“吃完之后很难吐出来。”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禄生表达了文物“回家”的困境。
以博物馆为例,如果你不想归还,解决办法很简单——不告诉你收藏前的流通情况,你就无法知道它是如何丢失的以及过程,而这往往是康复的关键证据。
“也就是说,现在的主人既有文物,也有证据。那么,这个官司该怎么打呢?” 陈禄生说道。
2.回来的路
前几年大规模“回购”文物,如今一些文物寄往国积极“送回”。 仔细观察文物“家”的旅程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目前,海外流失文物的返还主要有购买、捐赠、追索三种渠道。 这三种方法之间存在重叠,并且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商业购买被视为临时措施,但在中国海外文物回归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归还圆明园内的兽头——虎头、牛头、猴头,这些动物头都是中国保利集团购买的。 该猪头是港澳知名企业家何鸿燊以捐赠形式购买的,后捐赠给保利集团。 。
追索返还是最符合有关国际公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原则的返还方式,即按照国际公约和有关国家法律解决流失文物的权属争议。 但这也是最难的回报方法。
目前,可用于追回丢失文物的主要国际法有:1954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1970年《公约》、1995年《公约》以及我国与秘鲁的合作、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签署双边条约。
“国际公约只对缔约方有效,很多作为文物进口国的欧美国家都处于公约之外,所以在我国成功追索的例子并不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希说。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正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有很多国际公约可以作为追寻流失文物的依据,但现有的国际公约缺乏追溯力。其权力和约束力有限,难以通过合法渠道追查。 找回早先丢失的文物。
近年来成功追回的案件大多是当代走私文物非法出境的案件。 2019年意大利归还中国的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于2007年在国内文物市场被意大利文物宪兵扣押,并随即启动国内司法程序。 经过10多年的漫长追讨,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做出将这些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决定。
与回购、追索相比,捐赠是目前最流行的文物返还方式。 经过政府、大学、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圆明园七根石柱最终由挪威捐赠给中国。
应该看到,在国际社会各方压力下,以法国、德国、荷兰为代表的国家近年来对具有殖民背景的文物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些文物是怎么从北京运到德国的?是德国殖民战争时期非法掠夺的战利品吗?” 2021年底,德国七家博物馆联合启动了“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这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系统性溯源项目。 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流失的文物进行研究。
该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德国博物馆收藏的义和团时期艺术品,并反思德国的殖民历史。 据介绍,该项目预计今年11月竣工。 德国还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对德国精选的70件代表性文物进行溯源。
可见,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将文物归还给我们。
此次澳大利亚归还文物是继2015年澳大利亚向我国归还一尊“清代观音像”以来,澳大利亚第二次向中国归还文物和艺术品,也是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与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首次向中国归还文物和艺术品。公民纷纷向我国捐赠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明清或现代祭祀造像和清代发簪分别由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友人约翰·麦克唐纳先生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约翰·麦克唐纳表示,这一珍贵文物应该属于中国博物馆,希望此次归还能够增进澳中两国人民的团结和情感联系。
“文化艺术的力量在于与人们分享它的美丽和非凡的价值。”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馆长尼克·米兹维奇表示,期待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促进相互交流与理解。 ,不断巩固和发展更牢固的合作关系。
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回归之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归还展”从300多批、20余件归还文物中评选出25件。 70年来,15万件流失文物得到修复。 、归还文物600余件。
王蒙还记得展览中提到的一句话,“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我们的很多国宝、文物流向了外国,随着祖国的不断富强,它们又逐渐回归祖国”。祖国的怀抱……”
3. 增加追索权
事实上,别说找回文物,光是查明丢失了多少文物、藏在哪里,都是非常坎坷和困难的。
研究圆明园散落文物20多年的刘洋曾提到,多年前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工作组到美国查找资料时,一些博物馆甚至认为中方人员是来“抢东西”的,还带着律师来到接待处。
每当有文物归还的消息传出,社交网络上总会掀起一波热潮。 有人感叹“回家不易”,也有人为至今仍漂流在各地、无法回家的文物感到惋惜。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寄托着中国人民朴素而深厚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
“就是它了,是一个带有华枝纹的薄玉壶!” 小玉壶撇了撇嘴,纠正道。 今年暑期热播的《逃离大英博物馆》中,“小玉壶”在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回到中国,找到了归家。 短剧中提到:“他们可以忍受小偷的道歉,但不能忍受故人的缠绵眼神。”
与其说人们被家国情怀所感动,不如说人们对中华大地上延续着文化和血脉传承的文物产生了共鸣。
在这部短剧走红之前,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失踪”的丑闻就爆发了。 公众对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担忧也登上了热搜话题,比如“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没有中国。” “人们可以微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等话题受到高度关注。
服装史学家、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陈世宇在修复古人形象时,常常被文物背后的位移故事所感动:
恢复唐代需要参考敦煌壁画。 不过,不少以捐赠者等为题材的敦煌丝画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 龙门石窟内的《北魏孝文帝与皇后礼佛图》已被盗凿。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尼尔森艺术博物馆收藏了数千件作品......
“确实很遗憾,很多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流失在海外,我们在修复和呈现它们时,通常会尝试去了解文物的生活经历,了解它们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而是文物。”也投射出一段活生生的历史。” 陈诗雨说道。
此次归还的七根石柱虽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并不是稀有文物。 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相比,其回归本身的价值更高。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圆明园七根石柱归还原位,是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最新案例。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为帮助归还海外流失的中国文物做出了长期努力。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文物追缴返还力度。
据了解,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文物和旅游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签署了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的政府间协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37批1800多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回归祖国,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 国家和地区。
“文物归还博物馆展品,向人们展示了流失文物的‘回家路’,不仅是中外交流的标志、民族实力的体现,也是伟大新时代的生动印证。”未来我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帮助更多国宝回归家园。”黄怒波说。
南方日报驻北京记者 刘长新 段江汉
协调员:吴庆
搜虎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